“對”又一個老農附和道“遇上縣里難纏的縣吏,各家各戶還得湊些錢給他,殺雞捕魚宴請都是正常的。”
三人回答完畢,朱棣忍不住開口道“湊多少”
“每家三文”老農回答,徐皇后又詢問“這小溝河村有多少家多少畝耕地”
“七十二家,大概兩千畝”老農不假思索的回答,聞言的徐皇后與朱棣面面相覷。
按照老農的說法,這一個胥吏來收次稅糧起碼能賺二百文,順帶還能飽餐一頓。
至于那些里長和糧長也在收糧過程中貪墨了不少糧食,起碼三萬斤,折合二百余石。
這么大筆糧食,僅憑他們肯定吃不下的,而胥吏既然貪污,自然不會放棄受賄。
朱棣大概記得天下有四萬余村落,如果每個村都被貪墨二百石,那算下來就是八百萬石,接近大明田賦糧總數的四分之一。
那是八百萬石糧食啊,拿給百姓可以養活近二百萬人,用來北征可以支持十幾萬軍隊和數十萬民夫打好幾年。
一想到這里,朱棣就恨不得把山東的貪官污吏抓住一并殺了。
只是他一想,孫鋮確實在山東興起不少大案,抓獲了不少人,恐怕之前的那批胥吏都被流放渤海了。
“你們方圓十數里的村落,都換了里長和糧長嗎”
朱棣詢問這點,老農也點頭道“應該是都換了,現在的里長和糧長是朝廷派人下來擔任,說是每人擔任三年就調走。”
“他們待你們如何”朱棣詢問,并做出保證“若是待你們不行,你們現在開口,俺立馬調走他們。”
“還不錯,比之前的好很多,收糧用的也是官斗,就是”老農說著說著說不下去了,朱棣見狀立馬激動,以為自己抓住了把柄,追問道“就是什么”
“就是他們的口糧需要村里出,但也不算多,每家每戶出二十斤。”老農說出了自己在意的事情,可一想到這件事會讓張平和王武調走,便立馬改了口風,說不算太多。
“二十斤還不多”朱棣一聽,勃然大怒,轉頭就對王彥道“把那兩人給俺叫來”
“奴婢領命”王彥連忙去辦,很快就把張平和王武召到了面前,質問道
“你們在村里不事勞作,讓百姓養你們是不是事實”
張平與王武聞言面面相覷,心虛道“是事實,不過這是不成文的規定,畢竟我等手中政務也多。”
“政務你們小小胥吏能有什么政務”朱棣瞪著他們,并不認為只管理七十二家百姓能有什么值得繁忙的政務。
見朱棣這么說,張平叫苦道“這百姓手中糧食需要賣出去,我二人便需要南北奔波,去尋那糧商前來收糧。”
“朝廷不給配車馬,我等便只有步行去。”
“即便有驛站,也只是住所給我們,吃東西還是要給錢給糧食的,故而向百姓多征口糧也是無可奈何。”
“朝廷給你們的俸祿不夠花嗎”朱棣瞪著他,可旁邊的徐皇后卻打斷道
“俸祿是他們的生活所依存,您讓他們自己掏俸祿來幫百姓辦事,倒是有些苛責了。”
旁人的話朱棣可以不聽,但徐皇后既然開口了,朱棣也就捋了捋大胡子,沒有繼續就這點攻擊他們,而是看向那幾名呆愣的老農
“除了口糧,這二人是否還對你們多征了糧食”
“沒有沒有”老農們紛紛搖頭,生怕自己多話讓張平和王武遭受災禍。
對于這個時代的農民來說,張平和王武這種每年只盤剝十幾石的人已經是良吏了。
要是把張平和王武趕走,誰又能料到下一批來的胥吏會不會和之前的一樣
“真沒有還是假沒有”朱棣追問,并繼續保證。
“不用怕,都說出來,俺為你們做主,如果真的有,俺就幫你們懲治這二人。”
“真沒有啊大人”老農們聞言連忙磕頭道“張里長和王糧長已經是這幾十年來對俺們最好的里長和糧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