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朱棣便與朱高煦討論過想要廢除這里,將河套的東勝等衛遷入山西,原因就是這地方沒有產出不說,也沒有防御的對象。
自捕魚兒海大捷后,河套被入侵的次數極少,當地屯軍每日就是放牧養羊,每年只能靠外調的數十萬石糧食維持下去。
歷史上朱棣內遷這里就是因為投入和收入不成產出,但根本原因是河北人口一空,只能將這里的人口遷入河北來充實河北人口。
如今因為朱高煦的存在,靖難之役不僅提前兩年結束,河北遭到的戰火也沒有波及太廣,故此北平人口雖少,但起碼還不著急充實。
對于朱高煦來說,河套必須成為漢地,也必須建設到產出大于投入的時候。
等遼東可以自給自足的時候,就是朱高煦對漠東和河套投入的時候,因此調善于屯田的林粟前往當地,絕對是一個不錯的安排。
“滅一個安南就拔擢如此之多的爵位,這會不會不太好”
亦失哈聽著朱高煦所說的名單,心里不免有些擔心。
“有功就要賞,他們這功勞不如滅國之功卻也差不多了。”
“沐春賞無可賞,便也只有賞沐晟了。”
朱高煦倒是沒有那么多想法,只是秉承賞功罰過的想法來封賞。
有了武官考校平授散階的政策后,他可不會擔心功賞帶來的負擔。
如果這群武官真的能代代出人才,連續不斷地把爵位傳承下去,那朱高煦反倒不用擔心文臣壓過武官的事情了。
他如此想著,心里也不由得想到了今年的國防大學入學數量。
“今年國防大學和太學分別入學多少人”
“國防四千六百二十七人,太學二十八人。”
主仆詢問間,朱高煦便提起了朱棣給自己寫的家書,并談及了其中的內容“山東的口糧問題得杜絕,在山東境內的胥吏出差辦差也如官員一樣享受驛站的住宿、飯食。”
“奴婢領命。”亦失哈應下,朱高煦也緊跟著繼續吩咐道
“安南的移民文冊我看了,四個月不過遷徙三萬余人,廣東、福建二省愿意遷徙的人口雖有五萬之數,但依舊不足以填補安南。”
“令戶部和吏部放開浙江、江西、南直隸等地遷徙,愿意遷徙者,每戶賞田五十畝,三年內口糧由官府支給。”
一項又一項的新政在朱高煦手中向天下傳達,亦失哈只管照辦,只有在朱高煦步子邁的太大的時候適當提醒。
隨著一項項政策朱批傳達,桌上的奏疏也被朱高煦相繼解決。
日落西斜,等朱高煦處理完絕大部分奏疏后,窗外的天色已經是黃昏。
“殿下,茶”
伸了個懶腰,朱高煦從亦失哈手中接過一杯參茶,感嘆道“我這體魄,居然淪落到喝參茶的時候了。”
說罷他抬頭看了一眼亦失哈,瞧著亦失哈那相較十年前老邁許多的面孔,不由唏噓道“你也老了許多,這么長時間一直幫我做事,想來也很累吧。”
“殿下哪里的話,若是沒有殿下,奴婢現在還只是一個普通的班值太監。”亦失哈笑著搖搖頭。
朱高煦的這話若是從旁人口中說出,亦失哈絕對會想很多,但從朱高煦口中說出,他便只覺得是關心自己。
“我記得你有兄弟對吧”朱高煦詢問道。
“是,奴婢有兩個哥哥。”亦失哈不是蠢人,知道朱高煦想要犒賞自己,故而問自己的家中情況。
“你那兩個哥哥,可有多余的子嗣能過繼給伱”
朱高煦著實心疼亦失哈,想要恩澤他,可亦失哈又是宦官,故此才詢問起亦失哈。
“家兄也曾說過,不過奴婢想了想還是算了。”
亦失哈苦笑搖頭“畢竟不是自己的,過繼過來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