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件送抵南京的時候,剛好是冬月十五,南邊鄭和也同樣送來了消息。
坐在有火墻和火道的春和殿里,朱高煦一目十行的看完侯顯的信,看完后感嘆道
“真想不到,曾經動輒十數萬大軍進攻大唐的吐蕃,如今最大的政權居然連五千兵馬都拉不出來。”
朱高煦感嘆著,旁邊的亦失哈也點了點頭“奴婢本以為會有幾場惡戰,卻不想只在三塘和昌都發生了幾場沖突。”
“你口中的沖突,估計就是他們最大力量的試探了。”朱高煦搖搖頭,心里許多問題也解答了。
就青藏這種情況,駐兵一萬確實是浪費了,五千都足夠控制整個青藏了。
而且不出意外的話,隨著明代世界氣溫逐漸走低,青藏的生存環境還會繼續惡化,恐怕以后都掀不起波瀾了。
“這運糧的損耗,確實超過了我的設想。”
朱高煦拿起昌都劉昭所寫的奏疏,上面寫著松潘起運五萬石,運抵昌都耗費兩個月,僅存一萬六千余石。
“五萬石運抵昌都損耗近七成,如果繼續向日喀則和喇薩運抵,這一萬六千石糧食,能運抵的恐怕只有不到五千石”
“除了運糧困難,主要的還是吃飯問題。”
朱高煦看著劉昭奏疏上所寫的煮飯煮不熟,士兵只能吃夾生的米,故此生病減員不少。
西番兵尚且如此,更不用說漢兵了。
“高壓鍋的事情制作的如何了”
他抬頭看向亦失哈,亦失哈也點頭道“沒什么難度,都弄出來了。”
高壓鍋倒不是有技術含量的事情,西漢時期就已經有了類似的熊足銅鼎,不過造價不菲。
朱高煦不需要那么好看的東西,只需要能用就足夠。
“讓工匠去成都府制作,批量運往西番。”
“另外去請父親下旨,冊封劉昭為朵甘都指揮使,冊封木土為朵甘都指揮同知。”
“是。”亦失哈應下,同時詢問道“鄭和那邊怎么辦”
“我先看看。”朱高煦拿起了鄭和的奏疏,打開翻閱過,這才看到鄭和他們的具體情況。
一個月前他們剛剛結束加里曼丹島上與勃泥、蘇祿兩國的接觸,之后向北行走,但路上遭遇暴風雨,走錯了方向,故此不小心到了呂宋南邊的棉蘭老島。
在那里他們倒是與當地的土人發生了一些沖突,補充完淡水后就向北行走,并成功抵達了呂宋本島的馬尼拉那塊地方,也見到了當地的華僑和他們之中的頭領許柴佬。
按照朱高煦的交代,鄭和冊封許柴佬為呂宋宣慰使,置呂宋宣慰司,設南海衛和呂宋衛。
據鄭和花費半個月時間的齊民編戶結果來看,呂宋當地的漢人有近兩萬,算是比較多的了,而且他們許多也經歷過水土不服,是良好的兵員。
現在鄭和他們已經開始分出艦隊去迎接各國國王和使臣,給朱高煦寫信的原因就是詢問南洋的舊港宣慰司和呂宋宣慰司要交給誰來管理,同時歸屬哪一個都督府。
面對問題,朱高煦不假思索的就填上了崔均的名字,同時將兩個宣慰司交給了海軍都督府管轄。
朱批結束,他將奏疏遞給亦失哈,同時起身看向了自己身后的天下四夷賓服總圖,用手指著南洋的舊港、呂宋方向開口道
“這兩個地方,該換換顏色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