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去年,人口增加八十余萬,耕地則是一千六百余萬畝。
郭資開始匯報去年戶部的統計工作,其中人口達到了七千一百二十四萬余口,耕地則是達到了五億二千余萬畝。
又是一年過去,在過去的一年中,大明主要是設立了呂宋、舊港兩個宣慰司,以及南洋大小二十二個屬國館,招撫了三十二個城邦為大明土司,加強了對西番地區的控制。
當山呼萬歲的聲音在奉天殿上響起,百官依舊如往年大朝會一樣身穿朝服,朱高煦與朱棣則是身穿冕服。
在他的教導下,許柴佬也大概摸清楚了朝廷是什么意思。
得知鄭和北上,許柴佬也早早聯合呂宋華僑準備了豐厚的禮物,不過他沒想到這份禮物會為自己撈到一個呂宋宣慰使的官職。
尤其是當鄭和說朝廷不日就將海運十萬石糧食,幫助呂宋早些建設時,許柴佬更加明白了朝廷對呂宋有多在意,心里也想好了如何牢牢抓緊這次機會。
只是人口增長數量中有二十萬來自渤海、南洋兩個宣慰司的招撫,自然新增人口僅有六十萬。
“這樣就好。”鄭和頷首,隨后又與許柴佬聊了聊當地的一些事情,例如如何建設,如何開荒,如何筑城向南北推進等等。
哪怕已經跟隨鄭和治理了兩個半月的呂宋城,可他心底還是有些不可置信。
只要把海關給搞定,組建西洋民營貿易區,那大明就可以坐在馬六甲海峽慢慢收錢了。
“噼里啪啦”
“準奏”
“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不過你放心,南海衛的蔣貴會在當地駐扎,修建軍營。”
現在南邊已經安定下來,就等北邊和內部按部就班了。
“遷徙之后不用擔心糧食問題,朝廷會給他們每人發二十石的開荒糧,足夠他們開荒三年。”
按照這個比例,照理來說天下自然新增的人口應該在二百萬左右才對,再低也不會低于一百五十萬。
“拖得越久,隱匿的人口就越多”
坐在金臺上,朱棣一邊看著手中黃冊,一邊判斷著情況,并時不時目光掃視朱高煦。
待他看完,郭資也差不多說完了人口和耕地的問題,同時開始匯報賦稅情況。
“是歲蠲免夏糧,故此天下賦稅糧三千余四十萬石,布帛六萬七千二百匹,絲綿三十二萬五千余斤,綿花絨四萬余七百二十斤。”
“金一萬三千二百兩整,銀九十七萬五千三百余兩,銅一百八十二余萬貫。”
“雜項、商稅、礦課、鹽引、茶引折色二百四十萬余貫,還有鐵、鉛、絲、絹、綢、緞、布、棉等各項折色一百二十六萬余貫。”
“經戶部計算,去歲入糧三千余四十萬石,其它各類折色歲入七百一十六萬余貫。”
“去歲支出三千二百六十余萬石,錢七百二十五萬貫,取舊庫二百二十余萬石,錢九萬貫。”
郭資提到了取舊庫,而舊庫便是朱元璋留下的錢糧。
其中糧食每年用新糧更換,朝廷調用舊糧,取舊庫也就代表著去年朝廷的整體財政是負支出。
這倒也不出奇,畢竟永樂年間即便每年財政正常,那結余的也不過二三百萬,更別提去年朱棣蠲免天下夏糧了。
夏糧一蠲免,朝廷就少了近五百萬石的收入,不取舊庫才奇怪。
群臣默然,六軍都督府的張玉見狀便主動站出來匯報起了六軍都督府軍屯籽糧的情況。
眼下的張玉雖說在國防大學教書,但類似大朝會這種重要的朝會他還是需要出席的。
在他的匯報中,去年軍屯籽糧同樣負支出六十萬石。
隨著他匯報結束,大明朝的財政情況也就一目了然,但即便是解縉這樣的人聽后,也不敢對去年的財政有所詬病,畢竟去年是實打實蠲免了夏糧的。
眼見沒有人詬病財政,其余五部才開始紛紛上疏,群臣也安靜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