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由于朱棣在乾清宮陪徐皇后,因此永樂七年的正旦大朝會由朱高煦主持。
在群臣們的唱禮聲中,朱高煦坐在了龍椅下方監國的位置上。
對于他而言,明初的治理比他想象的要容易,當然這是建立在他有基本盤,且國家處于上升趨勢中的原因。
正因國家處于上升期,因此類似明朝中晚期的拉幫結派和扯皮嘴炮的事情鮮有在廟堂之上發生,畢竟洪武年間才過去沒幾年,大家都還記得朱元璋是怎么收拾他們的。
哪怕他們在南北榜案中取勝,可隨著朱棣上臺的靖難一波大清洗,直接清洗四十余萬人,現在那四十余萬人還在云南屯墾種地呢。
這群人的下場,讓眾人意識到了可以和皇帝商量,但絕對不能強硬。
朱棣和朱高煦這對父子吃軟不吃硬,誰敢來硬的,他們就得試試這人脖子硬不硬。
為了自己的斗大頭顱,眾人一如既往的匯報工作,并在匯報結束后畢恭畢敬的退朝。
散了朝會,朱高煦更換衣服前往了乾清宮,而散朝的群臣則是在瞧著不遠處那前往乾清宮的步輿,若有所思。
“今年丙戌科的科舉中,東宮新增的題目又多了。”
走到解縉身旁,楊士奇與他一同眺望不遠處漸漸消失的步輿,話里有話。
永樂六年的科舉在四月已經結束,而此次的榜首是福建莆田出身的林環。
由于永樂四年甲申科東宮改制,因此江西并沒能如歷史上一樣得到狀元的位置。
細數時間,江西吉安府已經多年未取得狀元頭銜,這讓解縉他們這群江左官員臉上無光。
“我看過考卷,增加的主要是算術題,至于策論則是偏向于軍戎。”
解縉沉著眸光,淡淡開口道“下一次的戊子科,江左一定得出一位狀元,必須包攬南卷三成進士席,不然這廟堂就沒有我們的立足之地了。”
兩次科舉的吃癟讓解縉十分難堪,作為江左官員中名氣最大的人,他這幾年來沒少被浙西和江東的官員私下嘲諷。
不管他們如何嘲諷,總之解縉已經有了拿下戊子科狀元和絕大多數進士席的把握。
他從前年開始綢繆,今年的鄉試就是江西學子抬頭的時機。
“遼東和山東的進士席也提高了不少,今年占據北卷三成進士。”
楊士奇進一步刺激解縉“我看過名單,其中有三成的進士是出自東宮的官學。”
“按照這個速度下去,日后北卷和中卷所產生的進士,恐怕都會是官學出身。”
官學出身即東宮門生,這已經是官場不成文的潛規則了。
這批人,就是拿來威脅他們的,不過朱高煦的狠辣比他們想的厲害多了。
“山東那邊清查胥吏,這批所謂的東宮門生,居然有九百余人因貪腐而落網,這可比我們要厲害多了。”
解縉嘲諷著朱高煦速成培養起來的這些所謂官員苗子,楊士奇也點了點頭
“這批人確實不行,不過太學那邊”
“太學”聽到這兩個字,解縉也不由皺了皺眉。
太學的防守嚴密,直到如今他也沒辦法獲取到什么有用情報。
不過可以證明的是,相比較山東落網的那批胥吏,太學的質量絕對高出一大截。
“十幾萬畢業學子,只挑出不到千人,可謂百里挑一。”
楊士奇意有所指,解縉聞言也只能吩咐“讓江左各地鄉學、社學將官學的教材進行推廣,同樣的書冊,看誰更有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