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改書為史
“臣兵科給事中王驥,參見殿下,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五月初,當唱禮聲在春和殿內響起,一名身高體壯卻身穿從七品官員常服的文官正在對朱高煦作揖行禮。
他的身長近六尺,官袍穿在身上鼓鼓囊囊,根本不像文臣該有的身材,反而像是武將。
“我聽聞你科舉時,騎射第一”
望著長相剛毅的王驥,坐在主位的朱高煦來了興致,起身走上前,饒有興致的看著王驥。
作為洪武朝以后,以文官身份執掌軍隊并獲得軍功封爵的第一人,王驥的經歷絕對可以用出將入相來形容。
以軍事而言,面對韃靼部的阿岱汗、朵兒只伯屢次入侵甘涼,第一次領兵的他就敢率不足三千的輕騎突襲韃靼部阿臺汗,致使阿臺汗兵馬幾乎全殲,俘虜樞密、同知、僉院、萬戶、右丞、達魯花赤等五十余人。
之后南下麓川,率明軍渡過伊洛瓦底江,在伊洛瓦底江立下“石爛江枯,爾乃得渡”的石碑,并對印度東部及緬甸、暹羅等地土司、國王進行召見會盟,讓諸部震怖,留下一句“自古漢人無渡金沙江者,今王師至此,真天威也”的話。
朱高煦之所以能對王驥這么了解,就是因為前世在滇西旅游時候,去到過當地祭拜他的廟宇。
麓川之役后,王驥被滇西少數民族認為是諸葛亮轉世,在傈僳族、景頗族中極受崇拜,逐漸被神化,被奉為迤西、滇緬一帶最大的保護神。
這次的韃靼部沒有足夠準備,因此肯定逃不出朱棣的追擊。
傈僳族人認為王驥死后,陰魂上了天,成為白馬將軍,因此在每年二月初八刀桿節中舉行“下火海上刀山”的儀式,誓以“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英勇氣概祭奠王驥,表達抵御外侮,保家衛國的決心。
朱高煦生起了考校的心思,盡管王驥比他還要大兩歲,但不管是帶兵打仗還是處理政務,他都算王驥的前輩。
對草原的熟悉程度,朱棣不比他們差。
不過恰好,朱高煦就自認為是雄主。
只是他確實沒有親自去過山西,光從奏疏上來看,也確實看不出什么有價值的東西。
“給他賜座,我要好好了解一下山西的事情。”
“回殿下,臣確實有上疏請求蠲免鹽池拖欠賦稅。”王驥倒是直接承認,并補充道
“當地鹽池百姓生活困苦不說,還要負擔繁重的徭役,早已困苦不堪。”
從至正年間到如今,蒙古人早已被大明的漢人打出了陰影,除非能出現一個類似王保保的人物來率領他們創造一場大捷,不然他們與明軍交戰,始終都是未戰先怯,還未交手就喪膽三分。
如今王驥敢如實向他稟告,這讓朱高煦十分高興。
“靖難時,臣父母相繼去世,守孝六年才得以參加科舉。”王驥以為朱高煦在問他靖難時的事,故此如實回答。
可以說,除了親手給王驥授爵的朱祁鎮以外,除非遇到朱元璋、朱棣這樣的雄主,不然其它平庸的君王還真的不敢用這種動輒功高蓋主,還能出將入相的人物。
弄到最后,王驥不得不以躍馬吃肉,盛情于聲妓的行為來自污。
想到這里,朱高煦臉色浮現出一抹尷尬。
王驥作為兵科給事中,大明開國以來許多兵馬調動的檔案他都能翻閱,正因如此,他也十分了解明初諸將乃至如今的朱棣、朱高煦等人的用兵風格與手段。
“能開百斤弓,五十步內正中靶心。”王驥有些忐忑,對于朱高煦的上手,不免有些擔心自家殿下有龍陽之好。
對王驥的觀點,朱高煦給予了肯定,同時詢問道“聽聞你前些日子去了山西的鹽池,并上疏希望朝廷蠲免當地拖欠的二十萬石稅糧”
朱棣找不到人可以回家,可他們丟下牧群逃跑,等再回來時,牧群早就被朱棣帶走了。
畢竟就后來的情況來看,王驥的威望確實比朱祁鈺和于謙的威望還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