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要開也可以開,但土人大多都遁入山中,想要抓捕他們十分困難。”
蔣貴皺眉回答,許柴佬聞言也道“北邊困難,那我們可以向南邊動手。”
“鄭正使和朝廷沒讓我們朝南邊動手”蔣貴打斷了許柴佬的話,在他這里,朝廷的指令依舊是最高指令。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嘛。”許柴佬笑著開口,同時說道
“如若不然,那就動手燒山,賣些草肥也能增添稅收。”
“燒山吧,還能趕出些土人來。”蔣貴頷首,所有舉動都是在朝廷準許的范圍內活動。
見他這樣,許柴佬也端起了茶杯,輕輕抿了一口道“現在呂宋有民九萬八千七百余口,耕地三十七萬六千余畝。”
“雖說每年也有三四萬人遷徙而來,但福建那邊的移民速度也漸漸慢了下來。”
“我聽說,過去這九年時間里,福建單單向安南便遷徙了四十六萬人。”
“要是再算上舊港和我們這里,估計福建許多百姓已經耕種不過來田地了,我們的移民數量也會漸漸式微的。”
作為福建晉江人,許柴佬很清楚為什么南洋福建與廣東人那么多,說到底就是因為元末的戰事沒有波及當地,導致當地地少人多,為了活命,許多人都不得已下海討生活。
而今福建經過朝廷組織的大量移民,人口數量恐怕下跌的還不如開國之初了,省內矛盾急劇減少,移民難度也自然加大了。
許柴佬很清楚,現在呂宋的體量頂多就是一個縣。
他想要拔擢來獲得世襲散階與武勛,就必須讓呂宋的體量提升到一個府的地步才行。
沒有二十萬人口和十余萬貫的稅收,他的這個要求無疑是癡人說夢。
“你準備怎么做”
蔣貴詢問許柴佬,許柴佬聞言也道“人都是逐利的,只要我們把利給夠了,我就不相信沒有人會來。”
“例如”蔣貴頷首反問,許柴佬也道
“抓捕足夠多的土人,讓他們在北邊為我們挖礦,制作水泥、瓦片和磚頭,那我們就能發給百姓足夠多的東西。”
“我聽說南邊的舊港也是這么做的,所以才能在過去三年吸引到近十萬移民。”
舊港的距離比呂宋更為遙遠,按理來說當地的移民數量不可能超過呂宋,因此當許柴佬得知舊港的情況后,便開始調查起了舊港的移民政策。
這不了解不知道,一了解過后,許柴佬立馬茅塞頓開。
舊港都能做,他們為什么不能做
“這么做,容易被廟堂之上的文人彈劾。”蔣貴有些忌憚文官,可許柴佬卻不在乎
“只要給朝廷帶來的利益足夠多,這群文人算得了什么”
“你別忘了,我們都是陛下和殿下的人,而非這群文人的人。”
“你要是擔心,那我們可以請示殿下,詢問是否能向南抓捕土人。”
許柴佬說了半天,就是為了拉上蔣貴一起上疏,詢問朱高煦,他們能否向南抓捕土人。
蔣貴很猶豫,但想到了自己已經在指揮使位置上坐了這么多年時間,最終還是點了點頭“好”
見蔣貴同意,許柴佬當即便拉著他一起聯合上疏,而他們的奏疏也通過海上的移民貿易路線送往了廣州,并在之后經過八百里加急,趕在三月初的時候送抵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