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的啜泣聲響起,半響不說話的朱高煦也轉身對金臺之上的朱棣作揖道
“陛下,人無信而不立,國亦是如此。”
“我大明宗藩自東洋往西小西洋而去,若是對于家門的日本內亂都坐視不理,那又如何讓萬里之外的各藩國信服朝廷呢”
朱高煦一開口,先前跟隨解縉等人開口的郭資、宋禮等人面面相覷,緩緩退回了隊伍之中。
眼見他們退走,其它人也盡數退走,唯有解縉還高傲的像只大鵝般站在隊伍前方。
朱棣瞥了一眼他,內心搖搖頭后才開口道“太子言之有理,日本為我藩臣,且足利義滿對大明恭敬,與我宛若父子親昵,如今他去世不過三載,其國內便爆發內亂。”
“若是不能履行與他生前之約,我亦心中難安。”
“平江侯陳瑄、平越伯楊文、左都督徐增壽”朱棣緩緩念出三個名字,武官隊伍之中也緩緩走出了三名武官。
平江侯陳瑄在下西洋前常常出沒廟堂,眾人對他十分相熟。
倒是平越伯楊文,作為淮西的軍二代,他的年紀并不年輕,如今已經有六十歲。
由于靖難之役中被朱允炆擔心和朱高煦有勾結,因此派他前往廣西圍剿盜匪,寸功未立,靖難之后大封功臣也沒他的身影。
其實楊文自己都稀里糊涂的,畢竟他跟朱高煦就一個舉薦的關系,兩人在洪武、建文兩朝壓根沒見過面,他都不知道自己怎么的就被劃為了東宮一派的將領。
眼看著那些能力不如自己的都得了伯爵、侯爵,楊文心里別說有多難受了。
好在朱高煦沒忘記他,調他前往西南參加了對貴州改土歸流的戰事,這才累功得到了一個平越伯的爵位。
至于被朱棣最末召喚的徐增壽便不用多說,這些年朱棣南征北討一直帶著他,說到底就是念著徐增壽在靖難之中的幫助,以及對亡妻徐皇后思念。
以徐增壽的功績,雖然不太出眾,但封個侯爵還是輕而易舉的。
不過朱棣顯然覺得侯爵太低,因此準備讓徐增壽累功一口氣拿個公爵。
這次對日本用兵,朱棣明知徐增壽不善海戰,卻依舊將他喚了出來,不出意外也是讓他去混軍功。
“調東海、東洋、鯨海三衛兵馬,以平江侯陳瑄為平倭總兵,平越伯楊文、左都督徐增壽為左右將軍,衛指揮使鄭軍為先鋒官,調兵三衛,不日護送日本國世子返日,平定不臣。”
“臣領旨”
當出兵日本的話從朱棣口中說出,群臣便知道今年又多了一筆大開銷。
不過當下的廟堂基本是朱棣這對父子的一言堂,群臣即便想反對也沒用,因此只能硬著頭皮接下了這件差事。
足利義嗣和足利滿隆更是沒想到這件事情居然進行的那么順利,連忙跪下五拜三叩,最后才在朱棣的安撫中起身。
“退朝”
伴隨著鴻臚寺卿的唱禮響起,朱棣和朱高煦也起身前往了西角門樓的后方休息處,群臣山呼萬歲的回禮,最后先后退出西角門樓內。
“日本的事情你自己看著辦,我便不插手了。”
來到后殿,朱棣坐下喝了一口茶潤潤喉,朱高煦則是躬身作揖“父親放心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