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繪制北洲和東洲地圖時,朱高煦根據阿茲特克、瑪雅、印加帝國的習慣,將他們從北向南的分為了羽家、玉家和殷家。
“由于獵物眾多,當地的三家并不缺乏食物,所以戰爭與沖突規模一直很小,加上和中土斷了聯系,所以他們才會是現在這樣。”
“當時,燧人氏已經發明了點火的手段,因此憑借這種手段,被驅逐的殷家人便開始從如今的北平一帶向東北方向進行狩獵,并不斷北上。”
王任的話,得到了祭司感激的眼神,而他們口中所謂的災難,是王任來到這塊大陸后才發現的問題。
在島嶼上,在他們和當地土人接觸并發生沖突后,在土人眼中“刀槍不入”的他們立馬被那個兩千多人的大部落奉為了神明。
“古籍殘篇之中,將這些部落先后分為三批,第一批統稱為殷家人,第二批則是玉家人,第三批則是羽家人。”
盡管已經在沿海城邦學習了接近半年,可王任一行人中也只能看懂、聽懂玉家人的大概意思。
然而現實是他們偏離了航道,與南邊的群島擦肩而過,直接抵達了地圖上的一個不知名大島。
幾日后,他們進入了一個大海灣墨西哥灣。
正如王任所說,他們傳回去的消息確實有問題,因為按照原本的航線,他們本該抵達中海加勒比海的群島,然后沿著南邊的海岸線,與南邊的土人碰面,然后前往西邊上岸,想辦法搜尋到殷家國。
洪保說著,孟洵與王任也看向了在外圍“保護”他們的玉家戰士們。
“至此,中土與北洲、東洲徹底斷了聯系。”
有驚無險的化解危機后,他們便用一些磨損嚴重的兵器和鐵鍋、舊衣服和當地的土人換到了許多物資,繼續踏上了向西的征途。
燒一次種一茬,其后要休耕一到三年,有的地方甚至要長達六年,待草木長得比較茂盛之后再燒再種。
但這一切的一切,卻是建立在一種薄弱的農業基礎之上。
只是隨著時間推移,王任擔心朝廷以為自己一行人葬身大海,因此便只能率先派遣三百人乘三艘船返回昆侖角,并讓他們謊稱先遣隊已經遇到了殷家人,隱瞞了他們遇到的是玉家人的事情。
玉家雖然已經進入城邦時代,并有大大小小上百個城邦,人口數百萬。
正當王任與孟洵等人交流時,一名祭司打扮的人走到了王任他們身旁,嘗試與他們交流。
“話說殿下為什么會給這些土人取名為羽家、玉家和殷家”
“神諭者,我們即將抵達瑪雅潘,希望庫哈阿伽城主們會接納你們,接受神的神諭。”
他們的文明發展數千年,農業卻沒有更進一步的發展,也沒想過前往其它地區,因此面對逐漸增多的人口,農業與糧食的壓力開始越來越大。
沒有新的辦法,人們只能繼續毀林開荒,同時把休耕時間盡量縮短,然而這樣一來,雨水更容易沖走肥沃的土壤,導致土壤肥力下降,玉米等作物的產量也跟著越來越少,作為人口主體的農民食不果腹,社會狀況一落千丈。
更為嚴重的是,在神權政治的體制下,玉家王族和祭司將這種種“衰敗之象”都歸結為神的不滿。
他們更多地建神廟,更頻繁、更隆重地祈禱,期盼能借神力扭轉乾坤。
當然,這樣做的結果是浪費了更多的人力和已十分貧乏的資源,直至陷入不可救藥的惡性循環。
如果繼續這樣下去,玉家的城邦無疑會衰敗,而王任他們之所以能獲取玉家人的信任,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的武力強盛,而是他們有辦法解決一定的問題。
正因如此,他們才被帶到了瑪雅潘,而現在的他們距離瑪雅潘已經不遠了。
在與祭司的交流中,他們穿過一小段叢林,前方視野豁然開朗。
他們來到了一處被人為開拓的谷地中,映入眼簾的是茂盛的耕地。
耕地里種植著王任他們當初苦苦尋找的紅薯、玉米等作物,綠油油一片。
在這作物之中,穿梭著許許多多的農民,男人們圍著纏腰布,女人們穿著像罩衫般寬松的衣服。
他們好奇的向著王任他們打量,而祭司則是帶著王任他們穿過了這片耕地,來到了瑪雅潘的外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