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募吏員五萬,教習十萬,對湖廣、福建、廣東推行新政。”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朱高煦終于將新政對向了剩下的三個布政使司。
不出意外的話,新政最遲在永樂十六年就會結束,朱高煦也會在那一年給朱棣一個滿意的答卷。
“殿下,是否要對西北、西南、東北進行鐵路勘察”
工部尚書黃福突然站出來開口,在他看來朝廷現在確實有錢了,既然如此,那完全可以提前勘察另外三條鐵路的路線。
要知道這三條不比兩京鐵路,不管從地理還是地勢都難過兩京鐵路太多。
兩京鐵路的勘察都花了一年半,更別說這三條了。
“勘察可以,但修建還是等一等。”
朱高煦交代了一聲黃福,又對兵部尚書金忠道“鐵道兵馬司可以籌建了。”
“臣領教令”
金忠作揖應下,朱高煦掃視眾人一眼,滿意點頭“無事便都退下吧。”
“臣等告退”
夏原吉幾人作揖告退,朱高煦也坐在位置上,安靜看著他們離去。
坐了一會兒,他起身走出了春和殿,在南京紫禁城內走動起來。
巔峰時文武近萬,吏員數萬的南京城,由于遷都而變得冷清了起來。
殿閣的大學士前往了北京,紀綱和陳瑛等人也是一樣。
六部衙門和都察院北遷半數人,拖家帶口近二十萬。
雖然沒有走出紫禁城,但昨日南京的情況朱高煦已經看了,確實比之前冷清了些。
不管是在文華殿前的廣場上,還是在武英殿、奉天殿的廣場上,能見到的兵馬和官員數量都比曾經少了太多太多。
相比較外廷,內廷更加冷清,曾經的十幾位妃嬪和上千名宮女,兩千余名太監紛紛隨朱棣前往了北京。
現在維護內廷的,是朝鮮國王李芳遠上貢的三百朝鮮太監和五百朝鮮宮女。
不出意外,他們會在這冷清的南京宮城待一輩子。
南京的宮城會冷清,但南京城卻不會。
現在的南京再怎么冷清,十幾年后也會變回曾經的繁華,甚至超過。
遷都北京必須要走,而北京也是最合適修建鐵路的國都。
南京有長江,西安太貧瘠,洛陽面積太小,開封無險可守,唯有北京才適合大明,而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也將成為北京面對海上的炮臺。
只可惜,雖然各類條件都是北京占優,但是面對自己居住了十幾年的南京城,朱高煦還是不免發出唏噓。
“不知道我還能在這里住幾年,日后是否又還會回來。”
走在城墻馬道上,朱高煦腦中冒出這個念頭,卻又在片刻后被他笑著搖頭清空。
“去了北京又如何”朱高煦站在一處女墻,眺望著宮城外的皇城,心里有些難受。
“不過是又換了一處囚禁我的地方罷了”
念頭落下,朱高煦轉身繼續在城頭馬道走動起來,背影越來越小,直至消失不見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