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著隊伍漸漸離去,朱高煦也乘坐步輿前往乾清宮。
交代一番,朱棣便坐上步輿離開了奉天殿。
走上火車車廂內坐下,不止是沐氏感到驚奇,就連朱瞻壑自己,以及護衛他的三十余名騎兵都感受到了驚奇。
不多時,朱高煦低頭開始處理起了奏疏,而永樂皇帝退位與洪熙皇帝即位的事情則是在不斷傳播中。
“終于即位了,這一年我等了二十年啊”
“親王、郡王、公主、郡主各賞賜千貫錢,由內帑撥發。”
“草民領命。”聞言的司機作揖,隨后起身返回了駕駛室。
“海內外諸國,若有紛爭,可憑天朝駐該國屬國館向天朝稟告,由天朝調解,不得私下刀兵相見。”
“不過你不用太緊張,馬哈木上次被打疼了,加上太平和把禿孛羅不愿意與官軍交手,因此這次出塞,大概率是不會遇到敵人的。”
對此,六軍都督府雖然有些都督不太認可,但畢竟是朱高煦提出的,沒有人敢提出反對。
“平身”朱高煦抬了抬手,又繼續道
“自永樂元年至如今已有十七年,明日便十八年,天下物價增長不少,故此正九品以上大臣俸祿增加一成。”
圜丘之下,在京兩千余名官員,以及日本、朝鮮、暹羅、占城、甘孛智、滿剌加等大大小小數十個國家使臣見證著這一幕。
六年戍邊時間里沒有立下一場戰功,這對于當下的情況來說也是比較稀罕的情況。
沐氏的話讓朱瞻壑咋舌“我睡了多久”
在鴻臚寺卿“入班”的唱禮聲中,諸多使臣及武官文臣紛紛入列。
一些反應過來的衙門和百姓紛紛將家中永樂十八年的字樣抹除,換上了洪熙元年的字樣。
圜丘上,朱高煦持著大圭,面對天穹作揖唱聲。
步輿并排間,朱棣對朱高煦開口道
朱高煦對兀良哈的殺傷最大,如果不是他幾次削弱兀良哈,兀良哈也不會在與朱棣一戰中顯得那么無力。
朱高煦示意他們起身,而后又交代了一些新朝大致的方向。
“對了,現在要稱呼陛下了。”
朱瞻壑剛剛說完,操作火車的司機便下車來到車廂,半跪在地上小聲詢問“殿下,要全速前往北京,還是慢一些”
“全速吧。”朱瞻壑沒有詢問全速是多少,而這也將是他今日最后悔的事情。
畢竟現在的大明是軍隊輪換戍邊制度,內地各都司的軍隊基本都有最少兩輪的戍邊時間。
不過這次,他的步輿不是再前往乾清宮,而是向宮外走去。
“殿下,這”
“騎馬去北京最少要五天,乘車最多明早就能到,放心,我沒事的嘔”
只是朱高煦自揭過錯,這讓群臣紛紛跪下表示慚愧。
朱棣將手中大圭遞出,朱高煦雙手接過“臣謹遵太上皇帝敕令。”
“臣叩謝圣恩”朱高熾等人跪下作揖行禮,朱高煦繼續示意平身。
在西南,經過改土歸流的大部分地區,被解放的農奴們則是根據本民族的神明稱呼,將其冠在朱棣、朱高煦身上,認為他們是神明附身。
“哼,那是你們漢人的叫法,在我們這里,殿下一直都是渤海大汗。”
沐氏沒有什么暈車的感覺,反倒是朱瞻壑吐得不成樣子。
郭琰拿來了一份奏疏,不過這份奏疏是內廷的奏疏。
只是一開始,朱瞻壑就感覺到了不對勁“這車似乎起步的有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