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傳統手藝
“嗚嗚”
洪熙三年臘月二十,在火車的汽笛聲中,一支隊伍緩緩走進了鳳陽火車站內。
站內,身穿綢緞的商賈們瞧見這支隊伍,紛紛開始躲避起來,全因隊伍之中站著身穿鴛鴦戰襖的軍士。
火車從出現在民間到如今,也有足足四年余三個多月了,加上兩京鐵路已經從北京修到了中都鳳陽,故此使用火車貿易的商人并不算少。
盡管洪熙二年時,朱高煦已經將商賈的衣著限制放寬,但為了避免麻煩,他們還是會下意識的躲避官家的人。
“殿下,火車已經為您協調好了,現在就可以上車。”
不多時,火車站的站長小跑而來,卑躬屈膝的對人群之中的一人獻媚。
能在城外隨意走動并被稱呼殿下的,也只有在軍校讀書的朱瞻壑了。
二十歲的朱瞻壑此刻穿著素色的圓領袍,身旁跟著太子妃沐氏,而沐氏身后跟著幾名少女與一名三十左右的豐腴宮女。
宮女懷中抱著一個還在襁褓之中的嬰兒,顯然是朱瞻壑與沐氏的孩子。
面對朱瞻壑的詢問,站長露出幾分尷尬笑容。
“臥鋪就是有臥室和房間的車廂,為了殿下住的舒服,這車廂提議將三個臥房改為一個,十分寬敞,殿下請進。”
不多時,隨著汽笛作響,這輛拉著太子與太孫的火車開始向著北方駛去。
“殿下,這是今日的報紙。”
“也有,但都是坐幾站,很少有坐完的,畢竟這票價確實不是普通百姓可以隨意負擔的。”
不說別的,單單說控制輿論這塊,一期報紙勝過數十名江南大儒談天說地。
以他的見聞來看,每輛機車每個時辰基本能發一班車,一班車是五百人。
對于這個時代的百姓而言,膽大的總歸是少數,大部分人還是偏向保守,坐船前往北京對他們來說雖然慢,但更便宜實惠。
“既然準備好就出發吧,耽擱太久也不好,三月初我還得去燕然都司任職,早去早好。”
除了煤水車廂外,這火車便只有一節車廂。
對此,站長分別作出解釋。
“倒是不錯”
當然,這只是指白天的卯時到晚上的亥時,亥時以后只有到站,沒有出發。
朱瞻壑頷首,同時詢問道“這個臥鋪是最新弄出來的嗎”
隔間內有上下左右四張床鋪,與他在軍校的床鋪一樣。
朝廷雖然放寬了路引政策,但去到北京不能及時找到工作,那就只有留宿街頭了。
站長獻媚的示意朱瞻壑走入,朱瞻壑好奇走入車廂,看到的是一條不足三尺寬的小道,另外還有一個個敞開的隔間。
一名兵卒遞來報紙,朱瞻壑接過后,當下便打開報紙翻閱起來。
算下來,一天時間中,鳳陽府可以走八班車,人數在三千五到四千左右。
當然,這還是因為兩京鐵路沿途聚集了大明三分之一人口所致。
兩京鐵路運行的客運和貨運機車是三十二班,一年在二百四十萬貫左右。
在他身旁的沐氏見狀,當即抱著孩子側過身去哄了起來。
這一張全票,就是一個普通力夫二十天的收入,能買一百斤大米,吃整整一個多月。
沿途一路上朱瞻壑都在觀察窗外,他并非不知農事的人,故此也看到了時不時出現的一些新作物,諸如番茄、花生、紅薯是其中佼佼者。
從鳳陽前往北京有三十個站點,每個站點十文的情況下,需要三百文才能從鳳陽坐車到北京。
“剛剛推出不到兩個月。”站長解釋著,朱瞻壑又追問了其它問題,例如現在火車的客運量如何,以及票價如何,還有臥鋪和坐車的票價如何。
“以后我也要讓百姓能坐上便捷的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