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五年,大明朝的主糧產量約六千萬噸,油類產量約二十五萬噸,肉蛋奶雖然無法統計全國,但根據南京、北京、成都、遼陽等地采集數據來說,大約是平均每人十二斤。”
“除此之外,紅薯、土豆、玉米等新作物的產量達到四百六十余萬噸。”
大明的耕地開墾數量在眼下還能大大超過新增人口數量,但隨著有效之土地的不斷減少,這種情況終究會在未來某一天宣告結束。
可以說,這種經濟陷阱在朱高煦合理的新政分配后,降臨的時間會來的晚一些,但它始終會來。
“戶部會每年撥出五十萬兩來扶持農業,把化肥成本降低到四文每斤。”
“農學院的進步我看在眼里,興許現在的進步比起洪武、永樂年間來說,百姓的生活是越來越好了,但這還是不夠。”
“在提升畝產上,前者能穩定在20,后者在14上下。”
袁徵聽懂了他話里的意思,于是連忙從身后的博士手中接過文冊。
不過最為朱高煦所關注的,還是最基本的糧食問題。
“況且,化肥的成本在每斤五文,一畝地最少需要二十斤,普通百姓根本負擔不起。”
“興修水利是對農業的投資,化肥也是一樣。”
朱高煦想聽到的,就是現在的大明農業有沒有進步,或者進步多大。
田埂上,朱高煦聽著這些文人不喜歡聽的東西,心里卻升起不少自豪感。
“經過十七年的新作物引進,牲畜選育,化肥推廣,洪熙五年的主糧產量約七千四百萬噸,油類得益于花生推廣而增加八十三萬噸,肉蛋奶根據兩京鐵路沿邊采集數據,城鎮平均每人每年二十斤。”
“各類情況,實際上都有增長,其中新作物帶來的新飼料開始用于喂養牲畜,加上合理的選育后,肉牛數量從永樂五年的全國官府衙門有記載的四百四十余萬頭,增加到了六百三十萬頭,公牛產肉量從四百八十斤增加到了五百六十斤。”
大明至今已經五十六年,經過朱高煦的一系列改革再分配,隨著大量資源投入,成百上千萬畝的荒地被不斷開墾。
“如果北方的新作物種植面積擴大,那畝產的肉牛和耕牛數量也會增加。”
只是十七年時間,朱高煦就讓大明百姓的口糧、肉蛋奶都得到了提高,而且隨著鐵路竣工,北方的肉蛋奶可以不斷往南方運輸,南方的糧食可以不斷往北方運輸。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會設立東洲、北洲宣慰司,但這兩個宣慰司能堅持多長時間他就不知道了。
他有意遷徙人口前往當地,但現在大明更需要人口的是廣袤的西南地區。
唯有本土安穩,大明才有精力顧及海外。
“化肥的推廣你要上心,戶部的銀子等我回去就會讓人撥發。”
留下一句話,朱高煦便走出了試驗田,乘坐馬車向著紫禁城踏上歸路。
也在他向著紫禁城返回的時候,經歷兩月半時間趕路的朱瞻壑也終于進入了云南地界,并來到昆明府的漢王府。
“瞻壑啊,你爹還真是放心你,這一路上沒什么危險吧”
漢王府內,靡靡之音在承運殿傳出,肥胖的朱高熾坐在自己的王座上,下面是朱瞻壑、朱瞻基及朱瞻埈、朱瞻墉、朱瞻垠、朱瞻墡等年紀較大的王子。
除了朱瞻基因為常年訓練漢王府護衛而皮膚黢黑,其余幾人都與朱高熾一樣,白白胖胖。
四十六歲的朱高熾已經生育十六子七女,不過由于大明的宗祿制度被朱高煦所更改,故此不管他生多少,朝廷撥發的錢就那么點,養不養得活是他的事情。
對此,朱高熾也絲毫不擔心,因為朱高煦給他撥了兩座海外的銅礦,而這兩座銅礦每年能產出六千貫,算上他的俸祿,完全足夠養家。
別說二十三個子女,就是二百三十個子女,他也能養的很好。
當然,他的身體吃不吃得消就是另一回事了。
想到這里,朱瞻壑觀察了自家大伯,他整個人肥胖白皙,根本不像生活在云南的人。
朱瞻壑一路從烏蒙府騎馬來昆明府,所見到的云南百姓大多消瘦黢黑,但他們并非是吃不飽的消瘦,而是干活太多而帶來的消瘦。
根據朱瞻壑在中學學習到的知識,西番之地屬于中洲水塔,而云南則是中南半島的水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