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北邊的官員懈怠了,總是朝廷怎么吩咐,他們便怎么來,全無半點主見,也不會想著變通。”
“長此以往下去,北邊就真的死了。”
王回道出北方安逸的真相,說到底無非就是朝廷從洪武年間一直對北方投入到如今,六十余年時間給北邊的人養出了惰性,尤其是以永樂、洪熙年間為最。
皇帝正因為敏銳察覺到這一點,所以才會停下北方的風,讓他們自省,自己想想變通。
“話是如此,可要如何變通呢”
張孟存主動開口詢問,眾人也投來了目光。
對此,王回緩緩開口道“我大明朝一個縣有一個縣的實情,身為父母官,下面那群人總不能連本縣實情都不知曉吧”
“開礦、制水泥、金銀銅錠,這些都是功績,怎么就干不得”
“北邊鐵礦如此之多,冶煉農具往南方販賣,少賺幾文錢,不就都賣出去了”
“多賺幾文不會發財,但少賺幾文就能把市場搶占。”
“以北方的工價和成本,沒有理由會輸給南邊”
王回這番話倒是點明了眾人一件事,那就是隨著北方鐵路不斷建設,北方物資的運輸成本是遠遠低于南方的。
有這樣的交通、礦產資源,但凡好好利用,也不至于困愁沒有功績的事情。
“可有些縣確實沒有金銀銅鐵礦”
紀舒遲疑著開口,王回卻坦然道“一個縣的人口有定數,這邊幾個縣沒有礦,那邊幾個縣人不足”
“既然如此,何不放開一些路引政策,讓人流動起來,著重發展幾個重城呢”
“放眼北方,可稱重城的,唯有北京、青州、太原、西安。”
“那河套的九原縣、定襄縣,山西北邊的大同、朔州等地礦產缺乏嗎缺乏的是人口才對吧”
“還有那河西之地,單是陛下所點名的十幾處礦區,便足夠開采數千礦坑,解決數十萬人的生計問題。”
“當下鐵路既然已經修通,為何不能由衙門出面與南邊的衙門交流,將這些東西運到稀缺他們的地方販賣呢”
王回的言語,將江南的官商勾結,改為官本為商。
“這種做法,似乎不太可得到陛下認可”
張孟存瞻前顧后,王回卻不以為意“過些日子陛下回來便會視朝,屆時我會親自上疏。”
“事情成與不成全看那一日,但事情若是成了,就都不要畏畏縮縮,都放開手去干”
王回雖然這么說,但他心里卻清楚,皇帝一定會支持他那么做。
原因很簡單,江南既然已經在明面上浮出了類似兩宋時期的官商勾結一事,那只能說明暗地里這種事情恐怕早就屢見不鮮了。
這個苗頭一旦出現,不管再怎么打壓,嘗到好處和見到好處的人始終都會重走這條路。
如果北方不作為,那只會被甩在身后。
只有北方主動作為,并且形成足夠的規模,才能不斷壓制南邊抬頭的資本,因為北方和朝廷的利益,亦或者說和皇帝的利益是相同的。
北方面對的海外體量太小了,不管是日本還是朝鮮,亦或者是西邊的亦力把里,這些人口加起來都沒有兩千萬。
相比較之下,南邊能接觸的海外體量可就太大了。
隨著海外財政與經濟逐漸抬頭,泛江南地區會變得越來越強,而北方只能借助朝廷的錢糧轉移來跟上南邊腳步。
一旦經濟和政治都以江南為主導,那經濟、政治都不如南方的北方,便只能在江南的步步緊逼中發起熱戰。
正因為想清楚這些,王回才敢說自己會主動上疏擔責。
對于他的這一做法,院內眾人紛紛羞愧的低下了頭。
“行了,天色也不早了,早些離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