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baatba少司看著余琛。
聲音明明是在催促,但實際上,他的眼里,有些許緊張。
他這一次來到羽化上京,說是來見見紅塵,看看眾生。
可真正的意義,是判官。
先前他的老師試圖卜算判官,結果被那將天地都環繞的恐怖因果嚇退。
雖然仍不曉得判官背后到底是什么玩意兒,又到底是好是壞,是福是災。
可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因果越大之人,對世間的影響,越深。
如判官這般,說是能影響整個現世,也不過分。
天機閣擔憂的,正是這一點。
所以少司方才出世,踏足紅塵,就是為了看這判官,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
由此做出天機閣的判斷,是不計一切后果,將其扼殺在搖籃當中;還是放任自流;亦或拉攏攀附。
一開始,少司是想搞清楚判官的身份,再親眼去辨別這到底是怎么一個人。
但發現這并不太現實以后,他選擇了“天問”。
即方才的一問。
它看似只是一個選擇。
實際上卻是那天機閣用來辨別心性的問題。
稱,天機之問。
這個問題,一共有四個答案,同時對應了四種心性。
即庸,梟,圣,魔。
而除了明面上的三種抉擇以外,還有一種。
便是不答。
不回答,也是一種回答;不抉擇,也是一種抉擇。
而四種抉擇,在作答之人屏蔽了一切記憶,只依靠本心做出的回答,足以窺見其真正的心性如何。
根據天機閣的統計,這四種抉擇中,大多數人選擇的,都是最后一種。
即,不作任何余抉擇。
放棄回答,放棄選擇。
這很正常,無論是殺親人還是殺無辜之人,正常人都會難以抉擇,無法坦然面對本心。
而第三種選擇,殺盡所有人,攀附昏庸皇帝以榮華富貴,也是有所良知的人難以做出的選擇。
所以在面對這般每一種抉擇都無比痛苦的情況下,大多數人的選擇,是不選擇。
而這,也代表了天底下最龐大的蕓蕓眾生,庸碌無為的大多數人,稱之為“庸”。
至于其他三種抉擇,都不是常人。
第一種,殺百姓,救親人,枉顧蒼生,能看出作答者乃是重情重義之人,寧愿為情義負天下蕓蕓眾生,這種人,天機閣稱之為“梟”。
第二種,殺親人,救百姓,犧牲小我,成全蒼生,便說明那作答者乃是心懷天下之人,天機閣稱之為“圣”。
至于第三種,為了前程富貴,親人可負,無辜可負,卻是那不折不扣的自私自利之人,這種家伙,一旦有機會,便會瘋狂向上爬,不顧一切,不計手段,殺人放火也好,謀財害命也罷,反正只要有好處,他們都要去做。
是那大奸大惡之人
是為“魔”
而諷刺的是,在天機閣的觀測里,一般是“魔”,混的最好。
腦中浮現“天問”的四種心性,少司深吸了一口氣,心頭卻是有了抉擇。
倘若身為判官的余琛,選擇了“不選擇”,選擇了“庸”,天機閣便不會有任何作為,放任自流。
倘若他選擇了“嘯”之道,殺無辜,救親人,天機閣便當密切將其監視,因為這種人哪怕不是大兇大惡之人,最后也可能因命運多舛而走向絕路。
倘若他選擇了“圣”之道,殺親人,救無辜,天機閣便會將其視為圣賢,想方設法與之交好。
最后,他若他選擇了那最后一條負盡一切,榮華富貴的通天坦途的“魔”道。
那就沒得說了。
今兒天機閣哪怕是塌了,也要把這判官扼殺在搖籃之中
絕不可能讓一個背負這般恐怖因果的大奸大惡之魔頭,繼續成長下去。
否則,整個大千現世都可能因此而遭受可怕劫難。
這一刻,少司只感覺,度日如年。
等待判官,做出他的選擇。
因為這個選擇,會影響整個天機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