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藥和炸藥顯然并不是一個東西,從威力上來說兩者之間的差別就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語。
從吳杰個人的角度來說,將火藥配方獻出去之后,其實他是需要一個保命底牌的。
一開始的時候,吳杰認為這個底牌其實可以是自己對魏國的作用。
簡單的說,只要吳杰能夠帶給魏國更多的東西,那么魏罃和魏申這兩父子自然就會更加的信重吳杰,同時吳杰和吳氏一族也會從中得到更多的好處。
但是當經歷過公叔氏事件,同時又被調到了陰晉城來之后,吳杰的想法開始發生了改變。
吳杰覺得,自己還是需要更多的力量。
無論是之前的公叔痤也好,還是現在的中山君也罷,這兩個家伙都屬于魏國的超級大人物,他們只需要一句話,吳杰就要乖乖的奔赴前線賣命。
誠然,在經歷了澮水之戰后,吳杰不說變成一個戰爭狂人,但是至少對于這個時代的這種“以戰功換前途”的方式算是熟悉和適應了。
但是問題在于,自己為了前途而上戰場去前線拼殺是一回事,被別人逼到戰場上去拼命那又是一回事。
想要不被別人用權力擺布,那么吳杰就必須要更加迅速的成長起來。
出于這個原因,所以吳杰選擇了和巴寧精誠合作——即便對方曾經在受命要殺死過吳杰。
和巴寧合作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對杜摯的那一場大勝以及接下來魏罃的賞賜就很能夠說明問題。
但這還不夠。
因為吳杰的心中非常的清楚,自己眼下的一切都是憑借著魏罃和魏申兩父子的信任而來的。
如果有一天魏罃或者魏申不相信吳杰了呢?
在封建時代,君主的不信任對于任何一個臣子來說都是一個堪稱致命的問題。
從吳杰的爺爺吳起和上一代魏國國君魏武侯的恩怨來看,這并不是沒有可能發生事情。
戰國時代其實要比大一統朝代好上不少,即便是在這個國家失去了信任,那么去到別的國家也還是會有機會東山再起的。
但,如果真的到了和君王翻臉的時候,那情況其實就已經非常的危急了,毫不夸張的說,那個時候的吳杰和吳氏一族絕對已經到了面臨性命之危的時候了。
到那個時候,吳杰覺得自己還是要有一些保命底牌更好點。
炸藥就是吳杰目前所能夠想到的最好的保命底牌。
而且這一次,這個底牌不會再獻給魏國,或者任何一個國家的君主了。
到時候要是真的出現了吳杰意想之中的這種情況,那么大家好聚好散也就罷了,如果真的翻臉了,嘿嘿……小爺直接用炸藥送你們上天!
……
這個秋天其實發生了很多事情,以當時人的眼光來看待的話,可能更多人的注意力其實是集中在魏罃的一系列動作上,比如說遷都啊,比如說和韓候趙候相會啊這樣子。
但是等到后世的人們回頭過來審視這一段歷史的時候,才會發現其實比起那些真正影響到了整個歷史大事的時間而言,魏罃這個當時的天下第一國君所做的許多事情,其實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浪花罷了。
就在這一年的秦國元旦大朝議上,剛剛即位一年時間的秦國國君嬴渠梁經過了一番精心的準備,終于在這一次大朝議之上宣布了自己準備任用來自魏國的前魏國相邦公叔痤中庶子衛鞅進行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