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報“這個政策有著驚人的效果”,“讓英國和法國公眾對奧斯曼帝國的看法大為改觀”。
與英國人的吹捧不同,老辣的梅特涅親王斷定麥吉德的改革,不過是裝點門面的小把戲而已。
因為這個花廳御詔的時間點太奇怪了,正常來說國家改革都會是平穩期才會進行。
而現在馬哈茂德二世剛剛過世,前線大敗,與埃及的戰爭前途不明,周圍更是虎狼環伺,處于風暴中心的奧斯曼居然要改革。
這毫無疑問這一招是以退為進,奧斯曼的崩潰顯然不符合英國的利益。麥吉德清楚他此時只能向英國求援,俄國出兵一定會趁機索取更大的利益,那樣奧斯曼帝國就更加被動。
可英國似乎打算按兵不動,那他就擺爛,讓英國人動手。而且就算麥吉德想要靠奧斯曼自己的力量,扭轉頹勢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了。
首先奧斯曼帝國已經損失了超過半數的海軍,若是再和埃及發生海上沖突肯定必敗無疑。
其次北線的部隊一旦南撤,俄國、奧地利帝國都可能會參與這場瓜分奧斯曼的饕餮盛宴之中,到時候就算英國出手也搬不回局勢了。
索性直接擺爛,如果英國真不出手,那就和埃及單方面媾和,畢竟現在形勢比人強,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奧斯曼的體量依然遠大于埃及,只要給他足夠時間改革,一定可以訓練出一支能打敗埃及人的軍隊。
不過梅特涅也在其中嗅到了一絲機會,也許這位聰明的蘇丹會愿意和奧地利做一筆交易,用毫無價值的波斯尼亞換取奧斯曼帝國的和平。
但無論如何,由于花廳御詔的影響,越來越多的歐洲人來到奧斯曼帝國,尋求機會,他們希望能在這重生的帝國中獲取好處。
花廳御詔在奧斯曼國內非天方教的臣民中間掀起了一股參軍熱,無數異教徒和地位低下的少數民族宣布為奧斯曼帝國而戰。
同時大量的游擊隊在埃及軍隊的后方出現,嚴重地阻礙了埃及軍隊前進的步伐。
阿里的長子易卜拉欣感到了一絲擔憂,在他眼中游擊隊要比奧斯曼的軍隊更難對付。西奈半島本就補給困難,如果戰爭持續太久,恐怕埃及的國力會吃不消。
而且英國人、俄國人就像他頭頂上的兩把利劍,讓他始終寢食難安。
而另一方,默罕默德阿里也準備好了舞臺,他為這場大戲準備十年,現在就等英國人入場了。
法國的代表基佐是英國人的舔狗,他一貫認為法國想要崛起必須和英國人搞好關系,所以也極力吹捧起麥吉德的改革來。
梯也爾則是再次催促默罕默德阿里,盡早和奧斯曼帝國達成協議,以免列強干涉,但他也重申了法國的態度,法國不懼怕英國。
可花廳御詔的影響,依然無法徹底抵消馬哈茂德二世之死帶來的影響。
英國國內對于奧斯曼帝國的前景,表示擔憂,畢竟現在戰局不利于奧斯曼,而君主的死亡究竟會給這個古老帝國帶來多大的影響,一切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