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能擋住俄軍的進攻,不只是要塞的功勞,圖爾恰的奧斯曼軍隊在得到了支援后,總人數已經達到了驚人的十三萬,再擋不住俄國的五萬軍隊就離譜了。
雖然雙方的總兵力已經接近二十萬人,但實際上,這場戰斗并不激烈,甚至只傷亡了幾百人。
俄軍在發現奧斯曼軍人數遠超預期之后,就準備撤退了,畢竟按照上級的命令,這次的任務是接收圖爾恰,并不是與優勢兵力的敵人作戰。
而奧斯曼一方,雖然人多勢眾,但屢戰屢敗的陰影,加上要塞堡壘帶來的安全感,讓士兵們不愿意出戰。
由于雙方都不想打,但又都不想背上罵名。所以雙方只是進行了幾次短暫的炮戰之后,又發起了一次象征性的沖鋒。
最后俄軍在要塞前留下了幾百具尸體,便決定撤退了。
面對后撤的俄軍,奧馬爾帕夏并沒有命令軍隊進行追擊,而是派出偵察騎兵尾隨,直至俄軍全部撤出奧斯曼境內。
與此同時,奧馬爾帕夏立刻派人上報蘇丹,圖爾恰大捷,奧斯曼軍隊大獲全勝,斃敵兩百余人。
麥吉德得到捷報之后十分開心,因為這是幾十年來,奧斯曼帝國第一次成功驅逐俄國人的入侵。
他正好想借機宣傳一下,就把斃敵人數乘了個十。而在西方無良媒體的渲染之下,這個數字再次翻倍,而且越發離譜。
比如弗蘭茨聽到的版本就是,奧斯曼帝國已經攻入俄國境內。
但不管怎么說,決不能讓雙方繼續打下去,否則甚至可能演變成克里米亞戰爭。
沙皇在聽說戰敗的消息之后,立刻命令處死比薩拉比亞的將軍,以緬因科夫親王為主帥率領十五萬俄軍踏平圖爾恰。
但是由于俄國的面積廣大,調兵最少需要三個月的時間。而英國人在得知俄國進攻奧斯曼的第一時間,便派出了使者要求俄國立刻停止進攻。
同時奧地利也和英、普、法達成一致,要在維也納召開第三次五國會議,商討近東問題。
而這段時間,不夠俄國攻陷奧斯曼的領土。
在緬因科夫親王和涅謝爾洛夫的極力勸說下,沙皇才放棄了對奧斯曼帝國繼續作戰的打算,轉而準備五國議會以保證其在海峽的特權。
其實這場戰爭本就不該發生,只是因為奧地利在占領了西波斯尼亞之后,列強似乎都無動于衷,就連受害者奧斯曼帝國也沒有什么表態。
俄國方面理所當然地認為,這是一個可以伺機擴大領土的好機會。
本想趁火打劫,可沒想到卻撞在了鐵板上,如果強行進攻,勢必會帶來更加惡劣的國際影響。
因為此時俄國不宣而戰的行為,已經不僅僅是道義上的缺失了,并且違反了俄土同盟。
最后,俄方只能用美國人曾經的做法,這就是場誤會。其實是一名俄軍士兵走失,派出軍隊只為尋找失蹤的士兵而已。至于發生交火,全是誤會。
雖然這個解釋十分離譜,但是奧斯曼沒有質疑的資格,因為列強們已經用沉默來表達了態度,而且這確實避免了一場武力沖突,對于歷次俄土戰爭的受害者奧斯曼人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幸事。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