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被英國人惡心了這么久也是時候該反擊了,印度作為大英帝國的禁臠也是它最痛的點。
實際上此時的錫克戰爭并不是像他們認為的那樣是一場策劃已久的戰爭,而是由弗蘭茨推動的一場戰爭。
這樣做的目的除了削弱英國,還有就是讓其無暇顧及其他,畢竟虎口拔牙這種事情弗蘭茨可不想做,除非那只老虎被打懵了想不起反擊。
荷蘭除了卡羅林的助攻以外,在吞并了弗來芒地區和加入德意志關稅同盟之后國力得到了大大增強。
至少國王的力量和影響力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再加上與奧地利的盟友關系讓荷蘭與東南亞的聯系大大加強。
在這些刺激下“商人王”迫切想拿回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權力,好恢復海上馬車夫的昔日榮光。
而法國人除了想要擴張自己在東南亞的地盤,他們也受夠了英國人的盤剝和勒索。
當然除此之外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路易菲利普想要湊熱鬧。沒錯,比起擴張在東南亞的地盤和擺脫英國人的束縛,他更想知道奧地利想要做什么并且分一杯羹。
實際上為了防止法國人東山再起,英國在東南亞地區對前者限制得非常死。當然,對包括奧地利在內的其他國家也一樣。
畢竟沒有任何一個霸主愿意出讓自己手中的利益,英國本質上還是希望能獨霸遠東地區和印度次大陸的。
而歷史上這一時期西方列強的手確實很難伸到這些地方,只不過此時又有新的變化。
先是奧地利用幾百人征服了真臘,之后又是荷蘭和西班牙的本土得到了增強繼而加強對東南亞的殖民。
然后是路易菲利普的野心膨脹讓法國在東南亞的力量得到加強。
反觀英國在國際事務上頻頻受挫,那種不可戰勝的威壓被大大削減。
外交上雖然歐洲依然處于分裂狀態,但是卻形成了很多相對穩定的小團體,這讓英國的影響力進一步下降。
軍事上的損失同樣致命,無論近東危機中沉沒的艦隊,還是在加里曼丹島上被“海盜”全殲的慘劇,亦或是此時巴西南部的消耗戰都大大折損了英軍的銳氣。
以上都是前文中提到過的戰爭劇情,這里不過多贅述。
此消彼長之下列強們的思想都活躍起來了,尤其是有奧地利帝國牽頭的情況下荷蘭和法國自然愿意跟在后面分一杯羹。
不過這種情況可是氣壞了英國首相羅伯特皮爾,他沒想到奧地利人的報復來得如此之快。
當然要嚇退后者其實也不是什么難事,只要將印度次大陸上的軍隊移動到丹麥的殖民地附近便可。
但如此一來剛剛集結起來的45萬大軍就要再一次被打散,而錫克人的六萬大軍早已嚴陣以待。
此時退怯是否會引來對方如餓狼一般的追擊那樣的話英國在印度次大陸上就要面對腹背受敵的危險。
羅伯特皮爾不想冒這個險,因為英國的霸權已經千瘡百孔,所以他決定用錢解決問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