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sx
1845年,江戶城。
一座氣勢恢宏的日式宮殿中,微風吹過風鈴發出清脆的響聲,美麗的櫻花隨之飄落。
盤腿坐在榻榻米上的人便是阿部正弘,幕府首席老中,在這個國家權力最大的人之一。
年僅二十七歲便成為了首席老中,在江戶幕府的歷史上可謂是絕無僅有。
只不過此時的阿部正弘卻完全沒有“少年志得”的意氣風發,也沒有心情聽那悅耳的風鈴聲,櫻花的飄落更是讓他感到一股莫名的悲傷。
幕府內部都稱阿部正弘為“瓢簞鯰”,可見人們對其期望之高。
傳說中有一條巨大的鯰魚背負著日本諸島,它一動身子就會發生地震,因此惠比須神便用葫蘆壓住鯰魚。
鯰除了有破壞毀滅之意,同時也有復興改造之意,被稱為“改造社會之鯰”。
而葫蘆本身在出云就有無病息災的意思,于是乎瓢簞鯰便有逢兇化吉、消災解厄之意。
只不過身為首席老中的阿部正弘比誰都清楚,此時的幕府已經日薄西山,賦稅徭役已經高到了一個無以復加的水平,但是依然無法還清欠下商人們的債務。
中央政府的虛弱導致整個日本都處在動蕩之中,野心家不斷通過對外走私貿易和進一步壓榨領民獲得更強大的力量。
曾經將農民弄得半死不活,便是統治的秘訣。
然而此時農民已經活不下去,屢屢發生暴動,甚至有些低級武士和商人也加入了造反的行列。
而幕府只能不斷向商人借錢來應付眼前的危機,此時很多大商人的實際地位已經遠高于武士階層。
阿部正弘所不知道的是造成這種怪圈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場經濟的發展,貢米的市場占有率與米價的同步下跌,即意味著幕藩領主所擁有的財富銳減。
當時日本的稅收繳納的主要是粟米,所以這就造成了大名們財政的普遍困難,同時也意味著家臣、武士祿米的實際價值下降。
俗話說倉稟實而知禮節,現在這些武士連飯都吃不飽又哪來的忠孝、節、義。
日本人講究忠孝一體,或者說忠孝一本,所以沒用頓號分開。
同時囊中羞澀的武士階層也對社會現狀越發不滿,畢竟按照他們的傳統觀念和所學來看,商人應該是末業。
而此時卻騎在他們頭頂作威作福,更可恨的是那些武士宣誓效忠大名們居然也和商人們串通一氣,這簡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有些武士便開始試圖改變這種局面,不過那些最有能力和最聰明的武士通常會選擇為商人盡忠。
實際上當時想為商人盡忠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畢竟僧多肉少,但這難不倒這個熟讀三國的民族。
很多武士都選擇了“認賊做父”,做商人的養子。商人們同時也開始覬覦更高的權力,去做那些大名、華族的養子。
只不過他們這些養子并不是打算去“盡孝”的,而是去奪權的。日本歷史上的養子文化十分復雜,在本書中就不贅述了。
只要記得養子是有繼承權的,而且同樣可以繼承家督之位族長,并且由于自帶勢力,通常會在繼承戰中更具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