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攻奧斯曼帝國?
弗蘭茨當然不會這么選擇,此時奧地利帝國最需要就是發展,農業、工業、殖民地、軍工、文化、交通、金融等各個方面奧地利帝國還有很多潛力可挖,并沒有到要不得不使用武力擴張的時候。
而且即便是使用武力擴張,弗蘭茨為什么不去打那些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弱國?非要去和英法這種列強級別的國家死磕?
東愛琴海和塞浦路斯并沒有太多可以直接利用的資源,至于所謂的戰略價值也很有限,畢竟奧地利帝國在東愛琴海就沒什么利益。
唯一有價值的就是塞浦路斯島,但對已經掌握了克里特大島的奧地利帝國來說也很雞肋。
奪取塞浦路斯不但要得罪英國,還要分兵把守。
弗蘭茨對海戰的理解有限,但他很清楚從古至今海戰最忌諱分兵。
奧地利帝國海戰之所以能接連取得勝利,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奧地利帝國狹窄的海岸線限制了奧地利海軍上限的同時也使得奧地利海軍很難被真正擊敗。
奧地利帝國海軍每次都可以集中兵力與英國人的分艦隊進行決戰,甚至經常在局部戰爭取得兵力優勢。
相反英國海軍雖然強大,但每次只能派出一部分來到地中海戰場,結果不是被伏擊就是被群毆處處陷于被動之中。
奧地利帝國得到東愛琴海和塞浦路斯之后,不管開發與否都必須要派兵駐守,這就引申出了另一個問題。
奧地利帝國真把奧斯曼帝國周圍的島嶼占了個遍,那戰爭結束之后俄國和奧地利到底誰才是英國和奧斯曼的頭號死敵還不一定呢。
從嚴格意義上講東愛琴海和塞浦路斯對于奧地利帝國來說是一塊飛地,而且不同于在非洲的殖民地,弗蘭茨很難用除直接移民以外的非常規手段使奧地利人占據多數。
除此之外,哪怕是弗蘭茨解決了以上問題,他也沒法阻止俄國繼續蠶食奧斯曼的遺產。
而當俄國獲得奧斯曼的遺產之后,控制了東愛琴海的奧地利帝國對于俄國來說就又成為了下一個奧斯曼,反之亦然。
東愛琴海這塊飛地還會帶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希臘完全失去了擴張的方向和可能。
如此被動的外交局面肯定不是弗蘭茨想要的,不過在和俄國討價還價之前,弗蘭茨更希望可以拒絕這場戰爭。
當然弗蘭茨自然不會直接拒絕沙皇的提議,畢竟沙皇也是要面子的。尤其是對于尼古拉一世這種人,拒絕他比拒絕他的提議本身更麻煩。
“陛下之鴻圖霸業令人甚為佩服,然巴爾干、高加索、哥薩克、波蘭之奸賊卻不得不防.”
弗蘭茨并不會對著俄國的經濟或者政治制度指手畫腳,那些話會有人和尼古拉一世說。他只會說俄國現在面臨的最直接問題。
1850年簽訂的《康斯坦察條約》,讓俄國獲得東波斯尼亞、南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多布羅加,以及瓦爾達爾河以東地區。
這對于俄國來說確實是一次巨大的勝利,然而巨大的勝利背后隱藏著巨大的隱患。
這里是巴爾干,一個火藥味最純粹的地方。俄國不遺余力的強硬政策理應在幾年內便將當地的叛亂鎮壓,最起碼應該轉入地下才對。
然而很不幸即便是此時俄國在巴爾干地區的駐軍已經突破了二十五萬,當地的叛亂依舊是此起彼伏,畢竟俄國人不可能真的搜遍每一座山的每一個角落。
很多時候游擊戰和反游擊戰打到最后就是雙方意志的比拼,通常來說哪一方能承受更大的傷亡和損失,哪一方就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俄國人的強硬政策確實極大地削弱了巴爾干地區各族的實力,但卻堅定了他們的信心,尤其是那些受迫害的普通民眾,他們的支持才是巴爾干地區反抗軍總能死灰復燃的關鍵。
當然僅有意志也是遠遠不夠的,英國和奧斯曼的支持也是讓俄國人焦頭爛額的關鍵所在。
圣彼得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