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完全是靠著低價策略才能向奧地利帝國出口煤炭,如果英國人真以此作為要挾對奧地利帝國實施煤炭禁運,那英國人在奧地利的市場會迅速被普魯士人搶占。
哪怕是英國聯合普魯士向奧地利帝國禁運,還有奧爾良公爵領這個變數存在。阿爾薩斯-洛林的煤炭也非常豐富,而且路易·菲利普一定不會拒絕代替普魯士人和英國人的生態位。
從威脅上講,奧地利帝國對英國的威脅也不如俄國來的那么直接。
根據英國人的經驗,以及自身情況,他們覺得用支持第三方的方式對付俄國人更劃算,正面對抗無論是直接軍事沖突,還是貿易對抗,英國人都占不到多少便宜。
再加上停戰協議尚未到期,做得太過分反而會適得其反。
所以此時英國人主要是在幫忙給巴爾干地區的叛軍送錢、送物資、送武器,甚至還幫忙救治傷員、培訓士兵。
英國人之所以對巴爾干人民這么好主要是巴爾干的放血能力很強,俄國人不得不把主要精力集中在這片不毛之地。
英國對奧斯曼帝國的資助也不少,英國政府希望奧斯曼帝國能建立起一道對抗神圣同盟的鐵壁。
實際上奧斯曼帝國此時還真有一個鐵壁計劃,他們準備用東魯米利亞的群山和大量的要塞、碉堡組成一道超級防線。
這道防線將大大加強奧斯曼帝國的自保能力,但作為代價也將基本喪失北上收回故土的能力。
除此之外英國人也派出了大量教官幫助奧斯曼帝國訓練新軍,之前奧斯曼人自己搞的新軍沒能派上太大用場,奧斯曼帝國政府決定直接全盤采取英國模式。
雙方一拍即合,英國人承諾會幫奧斯曼人訓練三十萬新軍,而奧斯曼帝國的新軍將會在戰時接受英國顧問的指揮。
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一個喪權辱國的協議,但謝夫凱芙扎太后沒得選,此時奧斯曼帝國內部正在面臨著嚴重的分裂。
尤其是坦齊馬特改革時建立的那批新軍,他們覺得自己才是奧斯曼帝國的代表,對奧斯曼的傳統缺乏認同。
作為奧斯曼的統治者,他們對近衛軍叛亂之類的劇情可太熟悉了,所以必然要培養一支完全忠于王室的軍隊。
奧斯曼高層內部脫歐派和留歐派分歧嚴重,很多奧斯曼高層都不愿意繼續頂在前方與俄國人對抗,他們覺得如果主動放棄歐洲部分的領土說不定俄國人會放自己一馬。
然而謝夫凱芙扎太后可沒有那么天真,她敢肯定俄國人絕不會放過奧斯曼帝國,一定會繼續南侵直至奧斯曼帝國徹底從這個世界上消失。
謝夫凱芙扎太后也不想做個賣國賊,但很多時候為了保住奧斯曼帝國,保住家族的統治她也沒得選。
除了陸軍以外,英國還準備幫奧斯曼帝國恢復海軍實力,畢竟孱弱的海軍一直都是俄國人的軟肋。
英國人并不覺得奧斯曼帝國能戰勝俄國,但卻可以消耗俄國人的精力。既然做戲就要做全套,讓俄國人分散精力發展海軍可以進一步浪費俄國的經費,從而削弱俄國人的實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