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監軍除了要組織起一支殖民地武裝,并對殖民地的安全負責以外,他有一項使命,那就是與毛利人達成和解。
此時的英國政府一點也不想打仗,所以比起什么戰爭、鎮壓叛亂,他們更希望可以和談,或者是分化瓦解。
當然,對俄奧兩國除外。英國政府從上到下還是很想解決這兩個強敵的,只不過他們對俄奧兩國能造成的傷害都在一個可控范圍內而已。
畢竟英國人也不敢輕易得罪兩個列強,另一方面則是弗蘭茨一直在提防英國人。
奧地利帝國關于情報和外交方面的資金有超過三分之一花在了英國人身上,如果僅算對外支出,那么這個數字甚至會超過60%。
海量的資金換來的是海量的情報,以及對英國軍隊動向和部署的了若指掌。
此時英國海軍在地中海內部署的兵力,按照奧地利帝國海軍高層的保守估計,最多一個星期之內就會完全失去抵抗能力,三天內就讓他們失去通信和轉移能力。
英國的地中海艦隊在奧地利帝國海軍眼中就是一盤隨時可以吃的菜,弗里德里希甚至希望英國能在地中海多布置一些艦隊,這樣突襲的價值才更大。
不過弗蘭茨卻覺得這樣做有待商榷,畢竟這個時代的歐洲大家開戰還是要講點基本法的。
幾乎不會出現弗里德里希想象中那樣不宣而戰的偷襲,按照傳統禮儀這個流程將會持續幾天甚至幾周的時間,而并非像后世那樣可以直接上最后二十四小時通牒。
如果可以這樣做,那英國地中海艦隊的規模自然是越大越好,摧毀得越多奧地利帝國的優勢就越大。
歷史上的克里米亞戰爭從宣戰到開戰一共用了31天,如果再算上前面的直接軍事沖突,總歷程長達4個月。
除此之外弗蘭茨并不想先挑起戰爭,這與他的布局不符,更不符合現在奧地利帝國的利益,在理想狀態下奧地利帝國應該成為戰爭的介入者而非發起者。
當然如果在利益足夠大的情況下,弗蘭茨也不是不可以開這個先河,畢竟當時對于宣戰和開戰的流程也沒有具體要求。
對于國家來說傳統和禮儀也是有價碼的,只要價錢合適且符合本國的利益,該出手時就要出手。
事實上到了后期,尤其是大國對小國,很多時候連最后通牒都是擺設,完全可以是宣戰即開戰。
對付英國海軍,除了在固定線路上的偷襲和局部決戰,奧地利帝國海軍可以選擇“堵口”。
弗里德里希興奮地說道。
“只要西班牙王國配合我們一鼓作氣拿下直布羅陀,借助直布羅陀和休達兩座海軍基地,我們完全有可能將英國攔在地中海之外。
至于英國陸軍的實力,至少到目前為止可以忽略不計。英國陸軍的總規模雖然有將近十萬,但問題是這十萬人要負責英國在全球所有的殖民地。
本土的兵力只有兩萬多人,這還是先后幾屆陸軍和殖民大臣爭取了多次的結果,否則此時英國本土就有不到兩萬陸軍。
再加上此時愛爾蘭和蘇格蘭地區的動亂,英國人實際能調動的軍隊只有一萬多人,這一萬多人即便再能打對一個大國的威脅也十分有限。
英國人確實可以增兵,但增兵也需要時間,奧斯曼帝國必然會在我們與俄國人的夾攻之下先崩潰。
奧斯曼帝國如果投降,那英國人還有什么打下去的必要嗎?”
弗蘭茨看向自己的叔叔,在戰術上確實有可行性,但卻完全不符合奧地利帝國的戰略意義。
如果非要弗蘭茨用一句話來形容這個計劃,那就是偷驢拔橛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