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陽陸路連接江浙和江西,地形多山,在農業時代經濟比較差。
自從南宋朱熹到此講學以來,建陽人從刻印朱子講稿開始經營印刷業,依靠成本優勢漸漸承接江南和江西溢出的印刷需求。
時稱“書棚到處貪翻刻,俗本麻沙遍學堂”。
建陽書和麻沙刻,是此時讀書人眼里廉價書籍的代表,當地已經形成了印刷產業鏈,有不少印書世家。
其實這幾年建陽書坊的經營一直面臨很大的競爭,競爭的對手就是在江浙新晉崛起的書商們。
嘉靖以來印刷業大興,江浙書商雖然用工成本較高,但是因為江浙的讀書人更多,就地印刷就地販賣,省下了運輸費用,所以稍稍價格高的書籍都有成本優勢。
這種情況下建陽的書坊主們只能開始改變經營方式以求自救。
三臺館主人余象斗就是個中翹楚。
余象斗的父親、叔祖全都是有名的書坊主,他也是讀書人出身,考中過秀才。
六年前余象斗的父親過世,他放棄科舉繼承家族的刻書事業,除了接手父親的雙峰堂,又創建了自己的三臺館書坊。
然后這廝就開始了騷操作。
余象斗成立三臺館書坊之后先是繼續印科舉參考書。
過去雙峰堂的科舉書文字拙劣,諸子的名目起的相當俚俗銷路不好。
余象斗深諳營銷之道,他接手書坊后通過金錢關系直接請來當科的會員、狀元掛名編撰。
他把自己的科舉參考書命名為“品萃”系列,提高格調,又在書籍扉頁上自夸“廣聘縉紳諸先生”吸引顧客。
這年頭的書店可沒有讀者預先看書的便利,翻了兩頁之后如果不買店家就要趕人。
而余象斗的品萃系列在一系列操作后就專門用來騙那些看著封皮和印刷質量便購買的顧客。
顧客往往不知內容,購買回去才發覺上當。
余象斗靠此生意穩定書坊,也把“品萃”的名聲敗光了,之后余象斗又推出“正宗”系列,同樣的套路換一個名字繼續撈錢。
積累了資本之后余象斗又開始進軍印刷。
這年頭百姓愛看,但是作家的寫作數量并不夠。
余象斗發現這年代許多百姓都喜歡買公案,但是公案作家人數稀少,內容稀缺。
于是余象斗就去買通衙門里的師爺收集真正的案件卷宗,直接把這些案件編纂起來推出了一本皇明諸司廉明奇判公案,宣傳是本朝時事公案,上市售賣。
讀者當做買回去仔細一看才發現書中全都是復雜的判案內容。
但卻錯有錯著,這類判案書比起公案別有風味,反而獲得一些厭煩了公案傳奇的讀者贊譽。
接著余象斗又用類似的套路收集神仙和古人的故事編成合集,出了一系列編本。
這些書的內容大多數是從其他的書本之中摘抄來的,普遍還有刪減,類似于后世的精編版。
這種書如果放在后世銷售絕對會被罵坑爹。
可是對于此時普通百姓來說,買一本書就能得到許多的故事,卻是非常值,再次獲得成功。
接著余象斗又發現此時市面上一些名家點評的傳閱很廣,于是就刊印點評本作品。
找不到名家合作,余象斗就自己上陣點評三國水滸,這廝許多點評都不如何高明,但是勝在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