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李贄
王文龍大學時為了去音樂社追女孩也學過鋼琴,雖然練琴練的不怎么樣,但是他對于樂理的理解倒還到了及格水平。
王文龍第一次看到巴赫所做螃蟹卡農的樂譜時就驚為天人,而現在則毫不要臉的剽竊到自己身上。
王驥德將這張曲譜看了又看,鄭重說道“先生大才,我終于知道對位法能做出怎樣的曲子來了。”
王文龍笑著點頭,他之所以抄螃蟹卡農就是為了向王驥德展示一下歐洲人的作曲思維,看王驥德思索的樣子明顯是看明白了,而且還有些躍躍欲試。
如果不研究復調音樂與和聲學,那么十二平均率的意義幾乎就顯現不出來,在原時空之中大明的十二平均律之所以不廣為人知就是這個原因。
而現在經王文龍一點撥,王文龍已經有點期待王驥德能夠在這年代的大明寫出十二平均律曲譜了。
商城,黃蘗山。
李贄今年已經七十三歲,剃了光頭,腦袋上戴著一頂棉帽子,身上穿著破破爛爛的僧衣,胡子拉碴,看起來就仿佛一個瘋癲的老僧。
“先生小心,腳下濕滑。”
楊定見扶著李贄緩緩走上山坡,一路小心服侍,生怕李贄摔著。
他是李贄忠實的門徒,自從在湖北麻城聽過李贄講學之后,就死心塌地的跟隨,花費錢財為李贄收集他所需要的各種圖書,并且用盡全力將李贄所寫的書籍出版。
聽到楊定見的話,李贄自嘲一笑。
“偌大的芝佛寺都被燒了,我一把老骨頭還沒死,橫不至于在這山路之上一跤就給我跌死了”
他說完就哈哈大笑,笑聲滿是自嘲,一旁的楊定見聽著卻是心中苦楚。
他知道這時李贄的心中同樣十分悲痛。
李贄曾經中過舉人,當過官,一直當到了姚安知府,只有舉人功名卻能躋身州府,已經是極大的幸事,但是他卻無心于此。
二十年前,李贄從云南辭職,來到湖北黃安的朋友耿定理家中,一邊當著耿家的私塾老師,一邊開始著書立說,漸漸揚名。
李贄的思想與其說和明代人相近,不如說和王文龍的后世思想更加雷同。
他十二歲時就寫出老農老圃論,大大嘲諷了孔子視種田人為小人的言論;成年講學后公然拒絕推崇儒家圣賢,認為“雖孔子亦庸眾人也”;對于程朱理學的“圣人”朱熹,更是直接說他有名無實遺害后世。
對于所有的儒家經典李贄也直白的說出那些不過是作者對一些具體問題的論述,并不是所謂“真理”。李贄認為時代不同,儒家學說不能解決千百年后的所有問題。
在此基礎之上,李贄對自己看到所有的社會問題都大膽說話。
他認為婦女和男人有同樣的聰明智慧,只要不是重體力勞動,女人能夠和男人做的一樣好,那為什么婦女不能做皇帝他公開稱贊武則天做皇帝也算圣明,不比其他皇帝差,也認為婦女可以自主選擇配偶,喪偶之后有再嫁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