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王文龍就對眾人分派工作“今天經綸、景南,你們去跟文人大戶接洽,我則去找商人,看有沒有人愿意做這地瓜粉的生意。”
這年代不同地區的銅錢比價不一,甚至一串錢的數量也不確定,比如南京的一串小錢當做一百文使用其實只有九十七枚,到了福建有的地方把九十文錢當做一串。
而理解了對數概念之后徐光啟不禁興奮。
好處也有許多過去家貧無從致書以觀的人家在那版印刷普及之后也有了讀書的機會。
如果徐光啟買到的是王文龍授權的書刻絕不會出現這種現象,說白了這三本書全都是在王文龍的作品面世之后自己翻印的,而這年頭還偏偏沒有什么版權概念,王文龍想要維權都維不了。
徐光啟第一本翻開的就是歐體楷書九十二發。
徐光啟厲行節儉,一個舉人老爺還是跟做生意的商販一起擠夜航船,路上也沒帶仆人。
雖然這三本書都只是小冊子的薄厚程度,但畢竟也是有裝幀的真正書籍,并不是簡單的傳單之類,如果放在南京或松江至少得要價八十文。
船夫見徐光啟穿著簡樸,只道他是個來福州應館的先生,見徐光啟態度禮貌,他便給指了個方向。
徐光啟更是來了興趣,直接招手說道“王建陽的書怎么賣”
王文龍先帶著徐光啟一起去了布政使司衙門,同眾人介紹了徐光啟的身份。
徐光啟正是喜歡這種實際上有利于民生的事情,聞言頗為好奇,于是主動要求跟著王文龍一起出門。
起轎之后徐光啟就靠在滑竿上看書,才翻了兩頁就皺起眉頭。
到了油印作坊,徐光啟在門口便問作坊里的工人“王建陽可是在家中”
“最近福建正在推廣救荒的地瓜,農民們收了地瓜不好交稅,所以我想聯系商人,看能否打通賣地瓜粉的渠道。”
“商人”
腳夫見他要買東西干脆落轎歇氣。
而徐光啟則對王文龍這熱情的態度頗感覺親切。
書商拿著錢高興的去了。
徐光啟于是掏了一串錢又排出二十文散的,一口氣把三本書全部買下,那書商道“多謝老爺。”
“哪怕是小商人小生意,咱們也可以讓他們來嘗試,千萬不要輕視了。”
陳經綸、鄧志謨全都點頭表示明白。
商量好分工王文龍帶著王平保走出衙門,徐光啟跟在后面奇怪問道“建陽,像你們這般推廣新東西能有作用嗎”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