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是他,在場一眾頗有文采的名士都悄悄嘗試。
但是隨著袁宏道和胡應麟兩個文壇領袖很快都陷入苦思,其余眾人也是撓頭不已。
初看之下這事情似乎簡單,但很快大家都發覺想用自己的才華去包王文龍的這一闕半的詩詞,就像是用拇指大小的面皮去包一個拳頭大小的餃子根本包不住。
賀新郎詞牌有自己的體例,給他們剩下來的字數只剩七句,他們想要用短短幾句的剩余字數把上闕的內容總結下來,但卻不盡人意,就算強行總結也是狗尾續貂。
看著他們愁眉苦臉,王文龍卻毫不意外。
原詞上闋跳入人類歷史,從文明開化之初寫人類的斗爭拼搏,下闋則是一下跳出,按照詩詞的規矩,下闋應該要站在宏觀維度對人類歷史中的斗爭做評論。
但這需要勝過這個時代的歷史視野和社會學知識,以此時人的眼界,根本沒有能力完整評論。歷史觀之間的差距,不是文采可以補足的。
不過在場諸人還沒有意識到問題本質,拼命填詞半天之后都是默然,只能看著這未寫完的詩詞興嘆。
最后袁宏道頗為難受,抱怨說道“建陽怎可做這顧頭不顧尾之事”
王文龍笑笑表示無可奈何。
東園聚會進行了兩天,一些人得知了董其昌在殷墟的偉業,于是結伴去往殷墟,還有一些人因為瑣事各自回鄉,留下來的人則繼續在東園籌備文會集會。
幾天之后王文龍第一次參加了吳山社的文會。
今天文會的討論內容是戲曲和。
東園地方廣大,既然是名士集會自然也就不能局限于亭臺樓閣,徐樹丕直接領著大家進入后山,在蒼天古木之中鋪下坐席,整治杯盤肴饌,又在林木之旁布置女樂。
王文龍看著這場景,忍不住就想到竹林七賢,魏晉名士。
此時眾人還真就是照著那些魏晉名士的方法結社的。
每朝每代極盛之時都會有自己的復古運動,倡導穿古人衣裳,尋找文化根脈。
唐代如此,北宋如此,明代也是一樣。
此時參加文會的詩人有許多就是著“古之高士”服裝,帶著夸張的冠帽,或是穿著如同古人一般的鶴氅。
這年頭專門有文人考據古人服裝,并且著書立說,就和后世的漢服黨一樣,而其中的大家王元翰此時就坐在眾人之中,這位同樣有進士功名,如今已經七十多歲,告老還鄉,在家里著心寫作三才圖會,用大量心血把歷史書中、畫像磚上一個個古人物的服裝樣貌全部考證出來。
別以為古代的服裝都是一樣,這些考據出來的魏晉服裝,在此時的大明人士看來也頗具古意,普通人平時也不穿成這樣。
而在座眾人此時就在茂林修竹之間仿照王羲之的蘭亭之會,就著流觴曲水討論文學,身處其中王文龍甚至都恍惚覺得自己是魏晉名士的一份子。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