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龍的這一段言辭在馬車中已經反復思考過
首先用自己才疏學淺的說法展現了自己的謙虛;然后又亮出自己有葡萄牙國史和天演論的作品做背景,話里話外已經挑明今天東林黨人請他作文是借助他名氣來幫忙,東林黨不給面子他大可以撂挑子不干;最后給出底線,自己在文中只想就財政指出一點弊端,至于什么罵皇帝罵太監的話,他不會說。
最后王文龍從衣袖之中抽出自己今日要首倡的文告笑道“具體內容列位可還要一睹”
“哪里的話,建陽名揚天下,今日肯做吾輩前驅,還是我等常州文人感謝建陽才是,既有條陳在這里,何必還看仔細內容”在場的東林大佬也不是傻瓜,聽得懂王文龍話里話外的意思,紛紛擺手表示大度。
他們本來就意料到王文龍肯定不會上太刺激的文書。
就算有人覺得由王文龍來出手不太合適,但這時木已成舟,只要王文龍能夠和他們合作,他們也不可能自食其言。
眾人引著王文龍走入常州府學。
學堂之中來聽講的上百人早已聚集在那里。
進入常州書院之后,大家先來到孔子像前,上百常州儒生整齊排列,首先對著孔子像禮圣。
王文龍在學官引導之下排在東林大佬身后。
獻爵、讀祝、稽首等環節依次進行,旁邊還有專門的樂隊,負責敲鼓禮樂,觀禮者肅立靜默。
這叫做釋奠禮。
這年代的學院會講,雖然主要內容是討論朝政,但是總還要擔著一個講學的名頭,而且一切行為都十分正式。
禮圣之后還不能開始討論政事,而是要先講課。
今天講課的主講是顧憲成,他上臺之后開始講說四書一章。
王文龍在下面看的津津有味。
他讀書時就學過中國的古代政治,知道明清時代的學堂議政最早就是由這樣的講學開始的。
最開始只是單純的講學,但是往往讀書人在聚集講學之后互相議論,由此漸漸形成慣例,到了此時的萬歷年間,學堂會講的講學內容已經不再重要,反而因為學堂定期講學,所以給了讀書人們定期聚集在一起議論朝政的機會。
直到后來東林黨成立,在東林書院之中大家每回談論朝政都還是要以會講的方式開始,這已經成為一種慣例。
此時人普遍認為有了禮圣環節,講學交流更鄭重其事討論朝政的態度才能夠端正。
屬于更適合大明寶寶的議政傳統。
與此同時常州府學之外,大量人群聚集在此,等待著府學之中的會講完畢便進去參與討論。
這年代的講學并不是只有讀書人才能來聽,實際上東林黨代表的是有產仕商階級的利益,他們正式講學環節許多沒有功名的人物也會前來,這些人才是東林黨真正的支持者,也是東林黨一系列政治觀點真正討好的對象。
這些人中有能力的也能成為東林黨骨干,并不會被排斥。
汪文言和黃尊素兩人此時就站在眾人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