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所寫的三個建議都在某種意義上切中要害,王文龍有超越時代的眼光,他從后視角度通盤考慮,知道讓萬歷繼續跟江南士紳收稅,肯定會造成皇權和士紳階級的對抗。
兩人這幾天已經把王文龍的這份上疏讀了又讀,不得不承認,王文龍是有點東西的。
他笑道“稚繩,這文字著實不錯,只可惜我們不能附議。”
這位西席先生名叫孫承宗,字稚繩,他有舉人功名,家庭條件一般,十幾歲考上秀才之后就外出客館,因為文采不錯,所以得以在各個官員府中做幕僚或是私塾先生,期間還抽空去考了個舉人。
房守士他們這些內地官員在黨爭之中都是末流勢力,早就已經沒有多少聲量,齊楚浙黨要不是靠海地方,要不就是南方人。
前者是后者的力量來源,但是兩邊的目的卻是不同的。
山西大同。
孫承宗笑著點點頭“討論不會有結果,但是多半能夠成功搪塞。”
皇帝只是明發圣旨要大家討論這份文告之中的辦法而已,現在眾人已經討論起來了。
沈一貫讀這篇上疏之時也是差不多的感覺,非常驚艷,此疏中的政策若是能實行,肯定能滿足江南士紳的愿望,甚至都有想把政策推行下去的下意識舉動。
于是部議通過,這份要大家對開海事情加以討論的文告就這么明晃晃的向全國發布。
此時的孫承宗還只不過是房守士府中一位西席先生而已,幫著房守士參謀些事情,但孫承宗的眼光也已經足夠老辣,聽到東翁的疑惑他笑著說道“這是圣上發出搪塞百官之言語。”
孫承宗哈哈大笑“東翁以為此三政策若是實行,是好還是壞”
沈一貫苦笑“圣上推來這份折子,也算是對于滿朝臣工的回應,內閣只能同意。”
萬歷皇帝把王文龍的上疏塞到大臣面前,果然起到他預想的效果,剛到內閣這里就給沈一貫和趙志皋造成莫大麻煩。
“東翁來看本月邸報,這篇文告明發上諭要天下人討論,實在有些門道。”
“京城中怎么會出此言論”讀完之后,房守士驚訝地看向孫承宗。
趙志皋皺眉思索,最后不得不承認沈一貫說的沒錯。
有討論就說明有支持者和反對者,再不像之前抗議太監收稅一樣,滿朝文武一力地團結在一起反對萬歷的作為。
既然可能有人支持,和內閣一樣,六科也沒膽子把皇帝對稅監作出反應的這第一份折子攔在自己這里。
能滿足士商階級的政策,非但不一定能使得士大夫支持,反而可能會因為削弱了士大夫的權力而得到他們的反對。
沈一貫已經把票擬的大概內容列出提綱,趙志皋看完之后又反復刪減,最后列出來的票擬大概內容是支持開放言路,讓朝臣討論賣船引的可行性,以及是否該對海外貿易設專項稅收。至于撤回稅監太監之類的內容,王文龍在原本的上疏之中本來就沒提,內閣的票擬之中自然也不會多此一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