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學聚看著他半天,搖頭勸說“你雖有此心,但如何不想著振家聲、得功名”
“建陽,你如今年輕,做事不要只想你一人快活,也想想伱葬在西洋的父母。”
兩人這一寫也不說什么別的事情了,二人完全醉心于公文寫作,一直弄到天色將晚,徐學聚這才拿著王文龍謄抄了最后一遍的文章仔細。
接著徐學聚便看向王文龍連連稱贊“建陽有此文才,便是徐文長在世怕也不如”
聽到王文龍此話,徐學聚才略微相信,然后便是頗為惋惜說道“可惜了,以建陽之人才若是有心于科舉之道,他日定將有所成就。”
其實王文龍這一年多中也不是沒有考慮過去科舉,但是想了想就果斷放棄。
“這三個論點選的好,建陽可還有引申之言”
現在王文龍已經能夠稍稍寫出文言文,但是水平不高。
甚至徐學聚都生出一種自豪感來,他居然還能寫出這樣文字
若是當年他在做六科給事中的時候能夠寫出此等文字他肯定不外放做官,有這文筆在朝中隨便加入哪個黨派都會被捧成香餑餑,地位不會比今日之李三才更低。
“此文中正平和,論理精到,筆下力道剛勁,便是說出自閣臣之手也不過這樣水平”
王文龍聞言也稍稍感動,但是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連忙表示“我父母生前不過是些商人,也并不想要我回大明當官,他們生長在西洋,想法與大明土生土長人物不同。”
為了給徐學聚講解也是為了理清自己的思路,所以王文龍直接將這篇文章的大綱骨架拆分開來,然后再重新填入肌肉。
“大人看我如此寫可是能夠”
王文龍的文字到最終成品之中留下來的不過一兩句,其他全被徐學聚改了
比如馮夢龍家的“吳中三馮”就深受其苦,考舉人的難度太大,歷史上馮夢龍直接就給整抑郁了,中舉已經成為一個執念,三人考到六七十歲還在考,沒一個中舉。
十幾二十歲的時候說他們是才子三人臉上有光,等到六七十歲還是光頭秀才,年年考,年年不中,再說三人是才子三兄弟都會臉紅。
王文龍聞言皮厚如他也不禁臉紅。
此時許多棄巾文人比如陳繼儒都已經名滿天下,但也不會再去科舉。
王文龍解釋說道“這篇文章要在墻頭上行走,左右都不能太過搖擺,具體內容乃至遣詞造句都要仔細斟酌。”
而王文龍記憶之中看過的八股文都已經是清代的文章了,寫的固然是不錯,但拿那玩意兒來考科舉基本相當于拿雅思高分作文翻譯了之后去考高考語文作文。
但即使這樣,王文龍也就只能夠考中舉人而已。
出于私心徐學聚其實也不希望王文龍離開去考科舉,留王文龍在府中他做事都會輕松許多,但是徐學聚卻還是忍痛提出了讓王文龍去科考的建議,這完全是把他帶入王文龍親友的身份提出的建議,不用問,若是王文龍去科考徐學聚肯定也會力所能及的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