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王文龍的問題那監生自然而然回答“如果該書的流傳故事如同記載中一樣,并沒有任何偽造之處,那么此書就是真的了。如果該書所流傳過程乃是編造,此書真假也不須多問。”
王文龍對于這個學生的回答卻似乎不很理解,他疑惑說道“但若是該書的流傳過程是假的,可書籍內容又是真的,只不過是當初流傳書籍之人因為種種原因,將真實的流傳過程給隱秘了,你這論點便還能行得通么”
“這個”被問到的學生張口不知該怎么說。
“那我再往下問,”王文龍又繼續說道“有沒有可能這書的內容也不是全部真,也不是全部假,而是當初確實有零散片段的古文尚書流傳于世,后世之人發現殘篇,為了使金甌不缺,自己動筆加以補足,最后寫出一篇半真半假文字來,這樣的文字雖然是假的,但其中也有真處。這樣的文字又有沒有價值”
那學生愣了半晌,回答說“這價值想必要大減了”
“不,這樣文字同樣有價值”王文龍斬釘截鐵說道“若是一篇文字最初寫自孔圣,流傳之時失去了其中的七成,之后這七層被兩漢之人以自己臆測方法給補上,那么這篇文字原本的三成自然能夠反映當時孔圣人的思想,若能找出,豈不也得孔圣人思想其中三昧”
臺下有個學生忍不住問道“是以先生是想用尚書古文疏證之中的辦法找出古文尚書之中的確是先秦所做的篇章,去蕪存菁”
“也不盡然,”王文龍笑著說道,“那三成的孔圣人原文自然價值寶貴,而那補上的七成反映的也是兩漢或是兩晉時補足之人的思想,價值卻也不菲了。”
臺下眾學生們露出疑惑的表情,就聽王文龍反問說道
“列位想想,古文尚書若真是偽作,卻也依舊能人被世人奉為圭臬研究上千把年,難道不也說明此作思想之深刻雋永嗎”
眾人不禁全部呆了,想一想才發現王文龍說的的確不錯,就算古文尚書是偽作,但是它的寫作水平也足夠高了。否則那些研究古文尚書的大家還研究個啥
王文龍繼續說道“那么此書是誰所寫是何時所寫又是哪門哪派的后學做出怎么在青史上沒有留下一點痕跡
如果古文尚書是真作,那么整個故事都已經講完,沒有什么更多可研究的,眾人無非繼續學習那二十五篇文字就是了。
但如此書是偽作,那么以上問題全都將陸續出現,對于古文尚書能進行的研究從此之后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臺下眾人聽的都是目瞪口呆,大家都沒有想到對于歷史文獻可以有這樣的研究態度。
王文龍道“以往人研究古籍、古物,往往采取證經補史的態度,看見什么古書古物,往往就拿著已有的歷史記載與之對照,卻不顧修史之人也不可能記錄下所有當時歷史事件,此時強行將所發現之物與歷史對照,往往就會出現種種啼笑皆非的錯處。”
“這種錯處便是圣人也難免會犯,如史記言骨節專車之事,圣人以為此乃防風氏之骨,然而實地去過會稽山查看便能知曉,此地所產大骨實乃獸骨,非人骨也。”
“我們研究一歷史流傳文獻,可以看出當事人的寫作習慣、口語習慣、音韻習俗、地名人物、禮儀風俗,這些皆不是史書記載能夠得知,于是可知,研究古代之史料能得到的內容多半會比看史書更多。”
“既然如此,研究古代文獻便不該在使用證經補史之方法,而是考古寫史,通過種種分析才可以去了解古人寫作文獻之本心,當時情況之本源。”
“就從古文尚書說起,古文尚書禹貢所注解的地名以及狀況都在漢武帝時代以后,這便能夠說明此書多半是漢武帝時代以后才加以補入的,但這之后難道就沒有可研究的了嗎
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