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旦集團現在已經不再和日本人做生意,而是憑借自己福建最大海商的身份直接巴結上了在東亞大肆擴張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掙得盆滿缽滿,禁海對于小商人來說是封死了他們的出路,但是對于李家這樣的大海商集團來說總有出海的路子,反而可以減少競爭對手,其實對禁海李家暗地里是支持的。
一旁的李國助安撫說道“園客先生息怒,這事還在兩可之間。”
“也只能如此了,”楊天生無奈說道,“我立馬就去商報聯絡。”
楊天生和姚旅離開之后,王文龍又看向李國助“李兄,我看這次海禁成不了,泰山大人若是太過幫助禁海一派,傳出去肯定在福建得罪人。”
李國助瞬間明白了,笑道“父親要我順勢而為,我盡量拖延就是。”
南居益觀察了一段時間的福建海防局勢,認為接下來福建的海面一定會進入混亂期,一方面歐洲人會試圖占據不受大明控制的港口,另一方面繁忙的海運會養活大量海盜,這些都會使得朝廷所控制的海洋之利銳減。他以為雖然現在開海還有收入,但是長久來看,從月港獲得的利益終究會“不足為募兵之費”,還不如早些禁海以弭盜源。
明廷越到晚期越是處處要用錢,面對海上勢力的威脅注定力有不逮,只能選擇海禁這種被動保守的防御之舉,反正都要禁,晚禁不如早禁,早些禁了,還能少養幾個海盜。
姚旅卻還是氣憤說道“這次若是把海禁給實施了,我中華文明將失去一大擴張機會,斷斷不可”
“真個成不了”李國助問道。
六一二二三一四三二四三
東林黨之中雖然有一二福建成員支持開海,但是以南居益為首的一群人則認為開海會養虎遺患。臺灣島本是化外之地,開拓之后也會成為海盜聚集之處,他們對這兩者全都反對,甚至連臺灣島上的開拓村落最好也放棄,將百姓遷回大陸,若是不回的則視之為海外奸民。
姚旅激動走進院子,手中拿著一份稿紙說“建陽,我寫了一篇反對禁海的文章,你快快將之刊登到旬報上”
王文龍天天看著報紙上的論戰,既覺得無奈,也覺得憂心。
“有這樣想法就讓人心寒了,”姚旅搖頭說道“我還以為建陽的民族國家論在京城流傳,京中的官員會懂得些要對外殖民的道理,卻沒想他們還是如此。”
但是這可就絕了福建人的生路,在許多福建人看來朝廷的意思是要把他們餓死窮死,也好過要他們出去作亂。
正在這時就聽外頭潘秀進來道“先生,李大哥,姚園客來了。”
王文龍明知道禁海是條死路,自然不會傻到再想往這條路上走。
福建的商人沒什么話語權,但是福建的名仕還是有點兒能耐的,此時的東林黨人中有不少就是福建人,而且其中一些出生底層,最早都是靠給泉州漳州的海商報紙寫稿子才換來生活費的,如今海商報紙求他們為小海商說兩句話,為了避免留下壞名聲,他們自然不能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