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子軒等待了一刻鐘,船要到時那書客才急急忙忙跑回來,馮子軒看了報紙的期數沒錯,于是付了錢,他將紅山玉講稿放入背囊中,報紙則卷在手里,準備上船之后翻看。
坐上夜航船,時間還是下午,船東要等客滿了才開船,馮子軒便找了個靠里的位置,蜷縮在角落中,一邊啃干糧一邊看報。
馮子軒喜歡看文藝類型的內容,所以看報是從文藝版往前翻的,看了些時文,等到船只離港,他終于才讀到劉德天那篇采訪,采訪讀到七成,馮子軒忍不住怒道“對于此等忠勇邊民,如何能夠這樣歧視”
他的一聲抱怨自然引來船中眾人的側目,馮子軒這才發覺自己失態,有些不好意思,整理了一下姿勢,他左右看看,就見邊上一個僧人正笑著看他,馮子軒也對他一笑,發現這僧人手中也拿一份報紙卻是蘇州有名的蘇評報。
見著報紙就知道這僧人是認字的,夜航船上時間漫長,正需要有人聊天,馮子軒是讀書人,自然愿意同稍有見識之人交談。
馮子軒主動挪過去,僧人也打個稽首,互相介紹了一下,馮子軒這才知道對方是個小僧官,正要到下面州縣去給人做法事。
“我這份蘇評已經看完,不知馮君的報紙看完沒有,不如我們互換”那僧人主動說。
“這樣最好,”馮子軒笑道“剛好我這份旬報看完了。”
兩人換了報紙,馮子軒將蘇評報攤開這才知道為何之前這僧人看著他笑,這期蘇評報頭版文章赫然就是遼地遼人之于國
“遼東之地于我朝意義極重,此地之地理位置正處山海關咽喉,由山海關一路去往遼東,便是古稱遼西走廊之地帶,往東可以勾連朝鮮、日本等國,同時又可以防范戎狄之入侵遼東在手,則大唐可以聯新羅滅百濟,遼東若在于他人之手,則隋煬帝三征高句麗,費盡糧餉損耗人力而不可得華北之安寧今日甲骨研究會于成立典禮之上特設粗食待客,實乃提醒眾人遼東之重要,警示眾人而今遼東百姓生活之艱苦也。”
“年年漕運皆有輸遼之份額,且山東一省還可以內部調撥,而遼地邊民卻只有粗食豆醬,甚有數年不見葷腥者。則數萬之糧餉輸往何處耶以高粱豆醬待邊軍,則何以使此軍民而抗蒙古耶此誠哉大問”
蘇評報面向的讀者群體比較高端,討論的內容也更加深入,試圖從一個現象而顯露出邊境治理的問題。
馮子軒完文章,默默的放下了報紙。
他對面那僧人見他讀完這文章,主動說道“此消息真個震驚,若無王建陽等人發現紅山玉器,且在甲骨研究會典禮上細數遼東人之情況,貧僧甚至不知道遼東人如今是這樣情形。”
馮子軒說“在下所難以忍受的乃是內地人,于此情形之下,居然對于遼人還份外歧視。山東一地與遼人血脈相通,然而卻以為那些遼東軍戶乃是胡虜一類。遼東軍戶子弟在此情形下還能夠讀書入關參加科考,可見都是心向我大明的真正文人,然而到內地卻廣受歧視,甚至被人趕出本地,不讓在本地考試。”
“這情況的確驚人,如此對待遼東之人,長久了會離心離德的,”僧人問馮子軒“你看過王建陽在開原會講的紅山玉講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