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龍湊上錢去呵了一口氣,跟呵氣在玻璃上一樣,嘴里的水氣直接在光滑的石灰石上形成了一片氣霧。
王文龍稱贊道:“師傅的手藝還真不賴!”
那師父摸摸腦袋,笑著回答說:“我也是第一次知道石頭能磨得這么亮。”
王文龍給那師傅拿了五錢銀子,將人送走,便取來銅盤,在盤中放入一定比例的不同品種蠟塊燒化,然后將化了的蠟薄薄的涂在石頭表面。
這油蠟的配方也是專門研究的,融化后有足夠的流動性,可以在石頭表面自己流平,同時固化之后又足夠堅硬,可以在上面畫出清晰的紋路。
王文龍原本打算弄出直接在石頭上作畫的石板畫技術,但看了相關資料之后,卻發現這種技術中所使用的顏料實在太難獲得,幾乎全是工業副產品,即使在福建勉強研制成功,臺灣島上也沒那么多的工業副產品可以提供長久使用。
于是王文龍退而求其次,把攻關方向轉向技術水平更低的刻蠟石板印刷。
這種技術在原歷史上只是近代石板印刷術出現之前的階段性技術,但同樣可以應付大規模的印刷業生產,放到這個年代對上雕版印刷也能有碾壓性的優勢。
等待石頭表面的蠟油固化之后,王文龍拿起一支鐵筆就在石頭表面刻畫起來。
鐵筆刻過蠟層雖然需要一定的力量,但比在石頭表面雕刻所用的力要省多了,也就是比用硬筆寫字稍稍費力一點而已。
在蠟層表面刻了幾個比較精細的幾何圖形,王文龍拿來硫酸,戴上手套小心翼翼的將硫酸薄刷在石板表面,等待一段時間讓硫酸腐蝕石頭,接著用大量的清水擦洗剩余硫酸。
這個過程中有蠟層保護的石板不會被腐蝕,而被刻開圖案的地方,則會被硫酸腐蝕的坑坑洼洼。
接著就是加熱石板,讓石板上覆蓋的蠟層脫去,清理掉蠟層之后王文龍在石板上涂上油墨,再用包覆著鹿皮的刮刀刮一遍,因為石板足夠光滑,又打過蠟,多余的油墨很快被刮走,只在被硫酸腐蝕而凹陷的部份留下了一些油墨殘余。
王文龍接著在石板上蓋上紙張,用重物施壓,等待一段時間后取下紙張,就見紙張上印下了之前他刻在蠟板上的圖案。
王文龍仔細觀察那些印刷出來的幾何圖形轉角處,發現轉角處的筆鋒平直、利落,甚至連刻畫時手抖的細節都被反應出來,這才松了一口氣,總算成功了!
石板印刷術的研究過程比王文龍想象中要輕松一些,而且所用的材料并不復雜,這套流程即使在臺灣島上也很輕易就可以重復。
根據王文龍所寫的國富論,經濟運轉往往缺乏的不是勞動力也不是原材料,而是資金:有了資金就可以購買勞動力,讓勞動力將原材料組裝成可以使用的物資,一個經濟體就能源源不斷的生產出更多的物品。
以前福建商人對這道理沒什么概念,但如今不少在歐洲人處定船的商人卻真真實實被上了一課。
荷蘭人和西班牙人的海戰不光使得生意不好做,很快更讓一些中大規模的海商就另一件事情感到頭疼。
萬丹和馬尼拉的造船廠是此時幾乎唯二的可以造大型船只并且對外接單的商業造船廠,另外澳門的葡萄牙人也能造一些形制稍小的船只。
這是商業造船,大明官方和德川幕府也能造大船,但這些好船海主是買不到的,有錢的海主想要擴張自己的船隊規模幾乎都會去歐洲人處定船。
兩火殖民者大戰,把大港口封了,,荷蘭人和西班牙人雖然還能夠按照合約交船,但他們又把港口內的武器征用了,于是這些船只雖然造好了,可卻無法裝備火力自保。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