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上對于李成梁放棄六堡,全都將之寫成李成梁的過錯,同時如果看過萬歷朝的史書就會發現,萬歷一朝的史書描寫方向明顯都是偏向東林黨的口吻,而在李成梁放棄六堡這一歷史事件中,史官們對于李成梁頗多意見,可是東林黨的身影卻從其中消失了。
站在后世歷史的角度的確很難理解李成梁為什么放棄六保這么一個重要的戰略堡壘。要說他不知道六堡的重要性吧?這個戰略堡壘是當年他親自選定地點并且大力移民發展起來的。要說他放棄六堡就是為了給努爾哈赤送禮吧?就如前文所說,李成梁一家在原本歷史上因為遼東的局勢變化死了不少人,活下來的人在滿清入關之后也沒過上什么好日子,完全不是大漢奸的待遇。
當時站在萬歷朝的時空背景去考慮,李成梁放棄六堡的原因卻非常簡單黨爭。
萬歷一朝哪件事情離得開黨爭?
李成梁和戚繼光一樣,都是當年張居正提拔起來的親信大將,光是憑借這一條,他就天然是東林黨的敵人。
從張居正死后御史們就開始彈劾李成梁在遼東兵權太盛,萬歷十六年時已經發展到御史公然上書說李成梁有“唐末藩鎮割據尾大不掉之勢”了。
他們一直折騰了九年,萬歷十九年萬歷皇帝終于讓李成良從遼東退出來,想調他去宣大山西一帶當總兵,但這件案子被當時的言官連番阻撓給攔了下來,硬是讓李成梁失去所有官職,回鄉養老。
包括萬歷二十六年,李如松出任遼東總兵之時,因為他是李成梁的兒子,東林黨和三黨全都是一片反對之聲,又說李成梁要把自己的私軍拉起來了。李如松上任四個月就因為出擊中伏而死,當時除了萬歷皇帝給李如松相當高程度的贊賞之外,滿朝言官幾乎沒人說話。
東林黨包括三黨之中的很大一部分人當年都是靠著罵張居正而起家的,李成梁是在張居正手下做大的,兩邊人馬結怨太深,就算想讓他們和好,他們也會擔心對方在后背捅刀子,這種矛盾在此時黨爭激烈的背景下幾乎無法調和。
后來萬歷皇帝請李成梁重掌遼東時,李成梁上書推辭表示自己:“刀痕劍眼,遍體鱗傷,陰雨西北風,金瘡時發”
其他官員要裝謙虛,面對皇帝的出山也會搞三辭三讓的把戲,但最多是說自己德行不夠,能力不夠等等,總不至于說自己連字都不會寫。
而李成梁不光說自己身體不好,甚至說自己連馬都騎不了了,作為一個武官,直言自己不能騎馬,那已經是表示自己沒有當武官的最基本素質了,這是真不想干。
因為李成梁也怕,他雖然是個軍頭,但是此時又不是遼兵能夠左右朝局的明末,他的能量放到京城的黨爭之中還真不夠看。
李成梁完全沒有斗倒京中言官的本領,完全是無奈被萬歷皇帝逼著出山。
于是李成梁出山重掌遼東之后,就是一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態度,他對在遼東收刮無度的太監高淮只是一味的順從,太監自然不和他鬧事,正好這時蒙古各部的王公都已老邁,首領一批接一批的死去,各部還在混亂之中,建州女真大肆擴張,其他少數民族部落被努爾哈赤打的嗷嗷叫,李成梁抄上了個好時候,遼東幾年不聞金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