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時代開始之時,歐洲人對于中東以及中國還沒有科技上面可以稱道的優勢,可是距離葡萄牙帝國第一次遠征加納利群島探索新航路迄今已經一百九十年,歐洲的地理大發現讓他們積累了大量的航海和天文知識,歐洲人在技術和理論迅速趕上并且超越了世界的其他地方。
有了這樣的技術優勢,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殖民者們來到亞洲,不光看印尼群島上的土著人像是看一群野蠻人,就是對上大明和日本都已漸漸開始有些鄙視的態度。
而王文龍的這一份海圖卻讓他們大開眼界,王文龍所提出的利用三角函數測量維度的方法讓他們大感驚奇。
王文龍的牽星術本來就沒有打算瞞著外界,一來是客觀上瞞不住,二來在亞洲海面上中國船只的數量幾十上百倍于歐洲人的船只,在技術可以自由流通的情況下,牽星術對于中國航海家帶來的技術提升顯然是效果更大的。
按照原歷史,六分儀等儀器歐洲人過個幾十年也會自己發展出來,這時地理大方縣時代已經到達尾聲,世界上大多數地區都已經被人們發現了,有沒有這樣的儀器和航海技術對于歐洲人占領世界各殖民地的速度并不會有太大影響。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萬丹評議會迅速叫來附近的荷蘭船長以及領航員仔細分析從華商手上弄來的牽星術手冊,那些熟悉航海技術的領航員看完翻譯之后的手冊版本直接驚呼:“王文龍先生對于三角函數的研究已經超越了歐洲一個時代!”
這也是因為他們離開歐洲太久,再加上這年代的歐洲各地區之間信息傳播也沒有后世那么快,所以這些人不知道最近歐洲的數學發展。
前兩年其實有一個法國數學家弗朗索瓦韋達,已經把三角函數和代數結合在一起,并且研究出了不少的平面三角形式,王文龍在這本手冊之中所用到的數學工具基本上都已經被發現了。
這位韋達本職工作是議會的議員,業余研究數學,他就是后世全世界中學數學都會學的二次方程解法中“韋達定理”的創始人。
在王文龍前世的歷史上,因為韋達對代數學的研究和貢獻,此君后來被稱為“代數符號之父”。
不過本時空,由于王文龍的存在,韋達這個“代數符號之父”的名頭卻面臨了極大的競爭。
倒不是王文龍故意想要抄襲他的學術成果,而是想要普及代數就必須用到韋達所創造的一系列概念,王文龍寫出這些概念時自己都沒意識到這些概念就是韋達所提出的。
結果就是后世人發現在韋達提出相應的代數學理論的幾乎同時期,王文龍在大明所寫的一系列數學普及課本中早已開創了用符號表示代數的方法,而且比韋達所提出的初期帶數學概念更加的成熟和體系化。
王文龍所用的代數符號為了便于明朝人理解,直接用上了天干地支的“甲乙丙丁”,外加上“天”“地”兩個特殊代數符號,天干地支加上天地二元共有二十四個符號,用來表達代數式足夠用了。
由于王文龍蝴蝶翅膀的扇動本時空的中國各項科技發展的速度遠遠不是前世那個蒙昧不開化的滿清可比的,中國人在數學的研究上也占有相當大的地位,所以好些數學發明的名頭都有中國人與歐洲人之間的競爭。
別以為數學就真的不分國界,比如歷史上最早的三角函數值表就是阿拉伯人制定出來的,阿拉伯人也幾乎將三角函數的一切概念都已經發展到了成熟。
但是在前世數學史上第一個留下名字的三角函數表制作人卻成了哥白尼的學生瑞提克斯,此君只不過是在阿拉伯人已經出版的三角函數值表上用了更多時間制作了更詳細精確的三角函數值表而已,而那些最早提出三角函數值表計算概念的阿拉伯數學家則直接在歷史上被抹去了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