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段時間中,王文龍也終于出手了。
……
“活報戲活報戲,福州旬報的活報戲!”
在大明的農耕地區,一般百姓家里不會吃早點,下地干活起得早,一般都是帶些干糧到了田間地,頭做活累了之后邊喝水邊吃了,這就算是一頓早午飯。
而泉州百姓卻早在此時就已經有了吃早點的習慣,這也是和本地的生活方式有關,泉州是個商業城市,無論是絲織工坊里的機工還是碼頭上的勞力,都要早早起來就去干活,干活的間隙主顧也不愿給他們吃飯偷懶,所以自然是早餐吃飽了肚子再上工。
因為上班時間早,家里也不值當為這事專門早起開一次火,加上要做體力活,吃的多少要有些油水,普通人家不積蓄肉食,于是去早點攤吃早點變成了最好的選擇。
萬歷年間的泉州早點攤已經開的滿城都是。
一早,張福九帶著自己的侄兒擠在早點攤前,熟練老道的點了兩碗加海蠣的面線糊,催促侄兒說:“你快端著這兩碗面線糊去,占個好聽先生念報的位置。”
侄兒端著碗燙的手疼,對張福九說道:“叔,我喝不慣這個,這個米粉湯胡椒加多了,辣。”
張福九道:“好村相!城里人上工都吃這個,碼頭上風大,多放些胡椒,吃了發汗,待會迎著風扛包也不怕冷。”
張福九和侄兒都是莆仙人,跑到泉州城的碼頭上來打工的,雖然面線糊也是莆田一帶流行的小吃,但張福九和侄兒過去只是村里的佃戶,每年過年時才能拿上幾斤米到村里的米房去碾米粉做些鍋邊糊吃,城里賣的這種用細粉絲做的面線糊張福九的侄兒從小到大都沒機會吃過。
面線糊這種小吃也是挑人,從小吃習慣的人愛的不得了,頭兩回吃的人卻覺得這用細米粉加上稠稠的淀粉湯調出來的小吃口感古怪,粘著嗓子往下燙,吃不慣時一不小心能把人燙的齜牙咧嘴。
侄兒聽張福九的話,忍著燙把兩碗面線端到碼頭邊的一處臺階上放下,燙的連忙將兩個手指捏著耳垂,這時張福九也端著一碗油條回來了。
“快拌進去吃,趁著油條還沒軟。”張福九給侄兒的碗里撥了一半的油條。
泉州人吃面線糊時會把油條用剪子剪的細細的,蘸了醬油之后拌入面線糊里吃,以后張福九和侄兒都要做泉州人,這些東西都得學著。
“叔,你也吃。”叔侄兩人端起面線糊的碗就開始吸溜。
正吃的時候就見遠處的活報攤,先生彈動月琴,徒弟吹動笛子:
“天涯行欲遍,此夜故人情。鄉國別來久,干戈還未平。燈殘偏有焰,雪甚卻無聲。多少新聞見,應須語到明。”
“《福州旬報》新一期開始播報了,請來往客人靜聽哉,靜聽哉……”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