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全一笑,攏了攏衣服道:“王寺丞和鄒公公跟隨我家人入園就是,在下這幾日犯了氣喘,少陪了。”
李文全話是這么說,然而人卻中氣十足,明顯也就是看在萬歷皇帝讓兩人籌款的份上才出來迎接,然后便要找借口離開。
鄒義道:“武清侯自便。”李文全轉身就走,王文龍和鄒義只能相視苦笑。
李文全前半輩子就是個京城混混,后半輩子因為妹妹的關系突然飛黃騰達,根本不把他們兩人放在眼里。
王文龍和鄒義來到準備談事情的花廳,不久又見一個面白無須的道袍中年人走了進來。
鄒義連忙起身道:“李道長來了。”
他又為一旁的王文龍介紹:“這位乃是錦衣衛指揮使李玄成,武清侯的三弟。”
王文龍聽說是李太后的三弟來了也忙拱手行禮。
李文松面向陰柔,沒有一根胡子,哪怕穿著道袍,乍看之下也像個道姑而非道士,這是因為李文松其實是個太監。
李家當年十分窮困,根本養不活許多孩子,將長女送到裕王府去做宮女,又將三子李文松送進宮中做太監。
李文松入宮之時還不滿十歲,從小受割,所以一輩子身子都沒長開,看起來更像個女人。
在李氏被封太后之后,李文松也得以出宮,如今封了錦衣衛指揮使。
李文松從小在后宮生活,吃過的苦明顯比李文全多,見識也更廣,還進過內書房讀書,在太監里也算是個有本事的。
李太后信佛,然而李文松卻是入了道籍的全真派武當山凝虛觀觀主。
萬歷皇帝年輕時祭拜武當山和祭拜五臺山的李太后打對臺,李文松就在那時轉而學道,明顯是為了家族考慮。
這人不像李文全一樣眼高于頂,反而一上來便同鄒義和王文龍寒暄,李文松故意聊起當年在內書房讀書的舊事,和同樣在內書房讀過書的鄒義找到共同話題,場上氣氛很快熱絡起來。
三人聊的熱絡,這時場中又進來一對父子——周藩的鎮國將軍朱勤煉,和朱勤煉的兒子輔國將軍朱朝燿。
王文龍原本不知道京城宗室的情況,前兩天還好奇詢問鄒義這些宗室怎么不在藩地而會聚集在京城?
鄒義給的答案非常簡單:“來要錢的。”
聽鄒義一番解釋,王文龍也明白了,這都得怪大明的宗室制度太奇葩了,滿清的宗室制度一度被人說成落后,然而卻已經是在大明宗室制度的基礎上改進了的。
朱元璋當年規定的宗室制度是:皇上的兒子都封做親王,親王的兒子中嫡長子繼承親王王位,其他兒子全都封郡王。
而且親王郡王全都可以由嫡長子按次序繼承。
這叫什么?世襲罔替!
在后來的滿清“世襲罔替”是八大鐵帽子王才有的待遇,而在明朝,任何一任皇上的兒子,包括皇上兒子的兒子,無論親王郡王都有這樣的待遇,結果可想而知——大明的王爺滿地走。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