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勤煉今年也不過四十多歲,養的白白胖胖,一張標準的大圓臉。
王文龍想起之前見到萬歷皇帝的臉也挺圓的,福王朱常洵更是十幾歲就胖的不成人樣,再想道以前網上看到的歷代明代皇帝畫像,王文龍感覺老朱家的基因里似乎攜帶著大圓臉的特質。
朱勤煉一見王文龍便笑道:“我在家時也常讀建陽先生的《尚書古文疏證》,那是近幾年研究尚書的上上之品了。”
王文龍謙虛道:“不敢當將軍厚愛。”
周王府一系的宗室子弟受到的教育還比較端正,像朱勤煉這些人是愿意讀儒家書籍的,但是因為朱勤煉他們沒有希望考科舉,所以讀書只是為了明理,努力方向和普通的生員不同,在科舉考場上,他們的學問發揮不出來。
朱勤煉和王文龍坐下,仆人端上茶來,朱勤煉笑道:“建陽前天在會上所講的削藩停祿之論可是嚇壞了不少人呀。”
王文龍聳聳肩膀:“是我冒昧了。”
朱勤煉笑起來:“祿米停不停又不是建陽說的算,你只不過是指出一條明路,若有人為此而記恨你,那實在也太不知好壞。”
“多謝將軍能如此想。”王文龍說道。
“只希望此事不要被建陽言中就好。”朱勤煉端著茶杯嘆息一聲。朱載堉提出宗室科舉,然而朱載堉在父親涉及鄭藩之亂被圈禁后就搬到父親的圈禁地陪伴父親生活,等到朱載堉名聲響亮,更是被萬歷皇帝所賞識,準許他離開藩地進入京城生活。導致朱載堉對于宗室這些人的認識極為缺乏。
朱載堉以為向萬歷提出準許宗室科舉就能給宗室一條路,朱勤煉卻是對于宗室之人是什么樣的性格摸得門清,他根本不覺得準許宗室科舉能夠給宗室帶來多大改變。
如果大明真的有一天開始減少宗室支出,這些宗室只怕要餓死……
王文龍回答道:“雖說我不敢猜測圣上是怎么想的,但只要計算宗室人口,就知道宗室支出肯定無法穩定發下去了。”
“我也明白,是以才憂心忡忡。”朱勤煉也很無奈,從公心出發,他也知道大明的宗室對于國家非但沒有多少好處,相反帶來的壞處還更多,然而從個人角度講,他又不希望自己在河南的親朋好友落到生活無著的命運。
朱元璋定下的政策雖然沒有起到他預想中宗室守國家的效果,但卻實在讓一藩宗室之內形成了很緊密的關系,大家休戚與共。
當大明要滅亡的時候,滿天下這么多王爺,卻沒有一只能夠成功領導起義軍重建大明朝廷,反倒是分裂成不同陣營為了爭奪南明王位而鬧起內哄。但是在自己的宗室之中,大家卻都有犧牲精神。
楚王案中為了保護同為楚藩宗室的其他人,不就是一堆帶頭鬧事的宗室主動站出來接受終身圈禁或是砍頭的罪責嗎?
朱元璋想要讓這些宗室去守護整個朱勤煉家,最后這幾十萬人卻是各自都想守護自己的小家,說起來也是非常無奈了。
王文龍勸道:“將軍若想保全周藩,何不在出錢一事上主動承擔些責任,圣上心中都明白的。”
朱勤煉看了王文龍一眼,點頭說:“就是不知圣上需要多少數額?”
“這個……我要去通知鄒公公來談。”王文龍有些意外朱勤煉回答的如此干脆,看來在朱勤煉眼中只有保全周王宗室最重要,如果能給萬歷皇帝留個好印象,他不在乎把其他各支宗室給坑進去。也是,如今大明宗室已經接近十萬人,這么大的家族內,當然是保存自己這一脈的親人最重要,至于其他幾萬人自己見都沒見過,哪來的什么人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