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龍又將手指指向東北:“遼東苦寒,作物難活,惟有通過一條遼西走廊進入朝鮮,然而此條補給通道極易被截斷,且朝鮮乃是我大明屬國,對大明并無不臣之義,以如今之技術,出兵遼東而奪朝鮮其實也是虧本買賣。”
“往東往南已達大海,以我大明當年注重陸地而不重海運之政策,大抵也無擴張的需要。”
王文龍說道:“我大明之疆域,西北達草原、西至流沙、東南臨滄海、東北至于苦寒冰原。從經濟學角度來說,能夠給我大明造成極大的威脅或打下又有足夠利益的土地至成祖之事已然全被拿下了。之后大明的土地擴張所要攻打的都是極艱難險峻之地,入不敷出。”
“如成祖時征交趾、或是深入蒙古草原,那些地方即使一時間拿下,但防守的壓力還勝過占據的收獲,所以長期來看必然是要放棄的。”
“強軍強將是打出來的,既然沒有武力需求,那么軍隊的戰斗力下降就是必然之勢,隨著本朝三大征的結束,我大明短期之內似乎已經再無對外大規模用兵的需要,士兵沒有經過戰爭,作戰技巧定然下降,且對外作戰所能獲得的利益也極少,定然會養出一批希望求和而不是對抗的大明官員。這兩點就是我以為大明日后的武德必然日漸衰弱的原因了。”
眾人都聽的認真,當王龍得出這個結論,大家心中都涼了一半。
有一個勛貴子弟舉手問道:“為何我大明不能對海外用兵呢?”
這人顯然是讀過王文龍之前作品的,似乎對于大明參與航海斗爭也有一些期望。
王文龍聞言搖頭道:“正如圣上即將成立的開海公司,我大明定然有一些勢力會去開拓海疆,但以朝廷之能力,對海外用兵短期看來幾乎不可能。”
“其原因一是權力制衡,若對海外用兵,則必養出強大之海軍,而我大明自古便是只有陸軍而無強大海軍,這海軍將會和我大明原有的官職體系產生巨大權力沖突,不想要這支軍隊出現的可大有人在。”
“二就是利益爭奪了,如今海貿有大利,這是人人都知的事情,許多勛貴之家在海運之上掙錢,若是朝廷參與開海,定然會改變海報格局,所遇到的阻力將會十分之大。”
王文龍無奈的總結說道:“現在朝廷若能開海,的確是能為我大明擴展海上的力量說不定就能使得大明培養出一支強大水軍,但這不是一兩個人能夠做成的事情,需要整個朝廷有這樣氛圍才可成型,如今之朝廷,怕是沒這樣的魄力了。”
聽到王文龍的這一番解釋,李文松不禁默然。他身處京城的權貴階級,知道王文龍說的是對的。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