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宗笑著點點頭,隨著便把話題轉向軍事方面。
“我最近都在研讀建陽的軍事經濟學文章,獲益頗多,最主要做法是拿文章之中的建議去對照我大明如今的遼東軍事,頗算出一些數字。”
王文龍問道:“數字表現如何說?”
孫承宗搖頭:“一塌糊涂。若以建陽的軍事經濟學標準來算,我大明在遼東的建軍可稱得上是冗兵冗員,戰斗力極差,卻又十分耗費糧餉。”
對于這個結果,王文龍猜也猜得到,他見孫承宗顯然還有研究結果,于是笑著詢問:“稚繩以為該如何做?”
“我觀察遼東軍務最大的耗費都在官員體系的流轉過程之中,遼東本來是隔絕于山東以外的地區,卻要養著山東官和遼東官兩套體系,同時以文御武,再加上圣上派出的太監監軍,這便是三個人看著一頭羊,怎么吃都分不過來了哪還有心思去管軍務建設?”
孫承宗縱論道:“若由我來管理遼東,第一件事便是裁撤文官。我在西北邊境上待過,知道當地武官長期駐扎對于邊防情況的了解遠勝于外調的文官。山西尚且如此,遼東地方廣闊,局勢復雜,武官都是地頭蛇,派去的外地文官連基本狀況都了解不清楚,施政起來注定是錯漏百出。何況朝廷一派還派了那么多,非但起不到監督的作用,還大大降低了遼東的治理效率。既然無用,不如裁撤。”
王文龍問道:“遼東的武官本來就是鐵板一塊,若是裁撤了文官,難道不會培養出軍閥?”
孫承宗點點頭:“我與建陽對話方能實話實說,定然培養出軍閥,但即使培養軍閥也比現在遼東局勢要好,此時之遼東若是碰上女貞寇邊將沒有一戰之力。遼東軍閥好歹能夠保守土地,比花錢守不住地要強。”
王文龍點點頭,孫承宗說的還真是實話,薩爾滸之戰就是文官主導遼東作戰的最好效果,十幾萬軍隊調動起來了,也出戰了,但是打不過。如果遼東真變成軍閥主導,薩爾滸之戰的結果說不定要好得多。
不過王文龍畢竟是穿越者,他知道遼東局是有更好的整理辦法。
王文龍道:“我卻以為不一定要出現軍閥即使沒有文官,也有辦法管理武將。”
孫承宗皺眉看著王文龍,不知道王文龍有什么辦法。
王文龍道:“遼東的治軍,文官辦不了,武官會成軍閥,最好的辦法就是不管文官武官都要守法,八個字‘修明法度,以法治軍’。”
孫承宗思索了一番,微微皺眉,既沒有認同也沒有反對,而是等著王文龍繼續說。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