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之中只有王文龍聽的直翻白眼。
雖然知道歐洲人進入殖民時代時間早,對上其他文明的態度不會太好,但想不到早在明代歐洲人就有這么狂了……
他和另外三個對歐洲歷史一知半解的明朝人不同,王文龍知道耶穌會在歐洲被認為是一個非常保守的宗教組織,而金尼閣來到中國傳教時居然腆著臉說他們是來傳播發明精神的。
今天這話如果換成伽利略、第谷這樣的歐洲科學家王文龍都不說什么,從金尼閣這個耶穌會士口中說出這樣的話,純純是欺負大明的人對于歐洲沒有概念。
而金尼閣提出的反駁方法也很刁鉆,楊廷筠三人根本無法回答。自古而來,中國史書上能夠留下記載的人物大多是政治、軍事家或者文學、藝術家,這主要是由于中國官修史書大都是朝代史本來就是講述政治變遷的,寫史的官員自己都不一定在理科方面有多深理解,自然不重視科學史的記載。
大數學家張衡在《漢書》之中留下的記載基本都是他的文學作品和政治理論,至于他的發明和科學理論都是兩三句話一筆帶過,在后人的筆記之中更越傳越玄乎的將張衡熟悉天文數學寫成了他擅長術數,直接把張衡描述成了一個風水專家。
此時文人說起張衡都只知道他是《二京賦》的作者,研究更深入的也不過知道他在天文上頗有建樹,至于張衡首創測量日月的視直徑、重新繪制星圖、制作地動儀,這些細節基本就沒人能夠說出了。
要到前世的近代重新梳理中國科學史,這才慢慢的將張衡當年的科學思想給復原出來。
當然,歐洲人也沒好到哪去,在漫長的農耕時代,人類各個社會對于軍事和政治的關注都會遠勝過科技發明,此時的歐洲之所以對于科技史比較有研究,也是在大航海時代后開拓遠洋的技術需求才培養出了一批科學家重新開始整理科技史,距今也不過是百多年的時間。
就比如《幾何原本》被從阿拉伯文翻譯成拉丁文是距離此時僅僅一百年的事情,在全歐洲傳播開來的時間更晚進,若回到距今一百年前問一個歐洲人誰是歐幾里得,歐洲人自己也答不上來。
王文龍突然開口道:“四表說只要舉出一個古代中國科學家做大規模實驗的例子,就能收回自己的話?”
金尼閣道:“只要有一個就行,但必須是有明確記載的。我并非說中國沒有科技,而是說中國沒有足夠科學思維,中國當然有一些民間工匠創造的科學技術,但這些都是在實踐之中無意識作出的,并沒有太多專人專門研究。”
王文龍點點頭,然后笑道:“四表可聽過一行和尚?”
金尼閣問道:“一行和尚是誰?”其余三人也是滿臉疑惑。
僧一行的科研工作要到前世近代才為人所重視,而在此時的文獻中一般只記載一行是個佛教大師,且一行在佛教中研究的還是密宗,這并非此時市面上廣泛流行的佛教宗派,導致這時人大多數沒聽過一行的名字。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