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龍一家在看臺上說話的內容臺下人也是聽不到的,相反王文龍他們卻是可以聽到臺下人的議論,原理是古人早就發現由于地面的反射聲音會更容易向上傳播,即“聲喧于上”。
有兩個年輕儒生正站在王文龍一家的看臺前面,王文龍把他們兩人的對話聽得清清楚楚。
其中一人說:“張兄偏要來看什么坤班,這南昆咱們又聽不懂,我倒寧愿去看北曲呢。”
那被稱作張兄的人笑道:“李賢弟有所不知,我聽人說這坤班乃是薛素素主持,那一出《白蛇傳》在去年虎丘大會上連演二十余日,真真是轟動江南,他們終于回到南京演出,怎能不瞧它一瞧?這《白蛇傳》的劇本乃是王建陽之妻沈氏所作,聽聞是極好的。”
那位李賢弟聞言卻不認同:“沈家我知道,沈氏乃是沈璟的侄女,他家慣是會寫市井劇本,但寫起情愛戲卻總差著些火候,報上都說這《白蛇傳》如何之好,但也未必真好了。”
那張兄聞言說道:“李賢弟這話沒見識了!這坤班是建陽先生投資的,本子又是從他王家出來,建陽先生何等大才?所寫的《連城訣》《狄公案》諸般小說本本都好,特別是那部《療疴錄》,哪本小說比得上?今上都夸的‘本朝小說第一’,他的班社哪有不好的道理?”
這位張生原來還是王文龍的死忠粉。
小嬸忍不住問王文龍道:“坤班久戰蘇州,就是不知這一次北上能否成功。”
王文龍笑著說:“宛君莫憂,一次不成功就來兩次,反正也花不了多少錢。”
以王文龍現在的身家,坤班建戲棚這大幾百兩投入他完全虧得起,何況王文龍知道歷史,南京將來也是個昆曲窩子,哪怕現在南京的觀眾還不熟悉昆曲,但多聽幾回也一定會接受。
沈宜修卻是對丈夫的大手大腳有些擔心:“有錢也不是這樣的花法。”
王文龍哈哈笑道:“只要能把你沈大家的名氣打出去,便是千萬兩能買妻一笑我也甘心。”
沈宜修只感覺心中甜蜜,卻又有些害羞。
一旁的沈璟笑呵呵的看著小兩口談戀愛,等聽到臺上的鑼鼓聲才將視線轉回舞臺。
坤班今天要演的是連臺戲,白蛇傳是大軸,這之前還要演幾出南京觀眾熟悉的戲,一來為招攬生意吸引看客,二來也是為了湊足一天的演出時長。
王文龍見到幾個坤生上場,這才想起要翻戲本。后世即使是湖廣腔中州韻的京劇,大多數人乍聽之下都聽不懂唱詞,放到古代情況也一樣,《紅樓夢》之中賈寶玉也是要有薛寶釵給他介紹詞句才能夠欣賞《醉打山門》中的唱詞,更別說文學素養遠低于賈寶玉的普通人了。
對付看不懂戲的方法也很簡單:看不懂就多看,大家聽著唱腔討論劇情,看著看著也就大概明白意思了,再多看兩遍就能看出一出戲的味道,所謂“生書熟戲”便是這個道理。
而對于王文龍這些有錢人來說,為了提高他們的看戲體驗戲棚是會提供唱本的,自己拿在手上翻大概就能了解劇情,而坤班這一次給看臺上提供的唱本甚至還有關鍵段落的唱詞,厚厚一本詞曲集,光是印刷費用就不低,也可見這棚戲的高檔。
見王文龍翻開戲本查詢演出目錄,義務參與這次演出準備的沈璟直接介紹道:“今天的頭場戲乃是徐陽初的《紅梨記》。”
《紅梨記》是徐復祚前年面世的傳奇劇本,現在的昆曲版本則是后改的。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