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代的小說哪怕是筆記體,那也是要記載一些鄉里趣事、古書佚文,便是《金瓶梅》這樣主打家庭生活的作品,所描寫的對象也是那些日常生活中少見的怪人、怪事。
“文似看山不喜平”,寫怪人怪事似乎該是所有文章的必需寫作方法。葉世英從來沒看過一本如同《東人平生錄》一樣,主要劇情全都是最日常生活的小說。
王文龍為了寫《東人平生錄》事先做了兩三個月的采訪,里頭所有的小故事幾乎都來自現實,《東人平生錄》當然有情節安排,且情節沖突相當密集,但是王文龍的《東人平生錄》所有情節沖突全都是從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來的。
僅僅是前六章的內容,就已經讓讀者感到無比震撼,仿佛他們就生活在周家,為廣寧衛周家的家長里短兄弟爭鋒而挑動著情緒。一出出悲歡離合,讓讀者覺得山海關之外,那個遼東與自己的日常如此相近,那些遼東軍戶也好像成了自己的熟人朋友。
京城,城南。
馮士衡和仆人坐著馬車來到一處小宅子前。
洪敷教連忙迎接出來,看到馮家的仆人已經開始卸貨,連忙擺手道:“松峰先生,您何必再送東西來?咱們吃的用的都有。”
馮士衡笑道:“你們在京城讀書,將來科舉成就,是為我們東人增光添彩,只是些許生活所需,算得了什么?”
洪敷教這才點頭,叫仆人搭手,將馮士衡帶來的東西運進去。
馮士衡看看一旁的佟卜年,關切問道:“禮部的人沒有再來找八百麻煩吧?”
佟卜年搖頭說:“得了建陽先生幫助之后,他們就不敢再來了。”
馮士衡小聲囑咐道:“那些人有眼無珠,八百現在拿他沒辦法,只能好好讀書,日后風風光光的考了出來,再去找他們說話。與他們動手腳,平白污了咱們的格調。”
小彤咬牙點了點頭,他之前心高氣傲還會和禮部官員一氣之下開打,吃了虧之后成長不少,決心苦讀考上進士,給京城瞧不起他們遼東人的人看看東人的本領。
馮士衡拍了拍佟卜年的背:“好兒郎,有志氣些。”
馮士衡的父親叫馮琦,馮琦曾擔任禮部尚書,幾年前去世,萬歷還賜祭葬、贈太子少保。但很少人知道馮琦也是遼東人。
馮家是臨朐大族,早在元代時就是蒙元朝廷拉攏的對象,馮家老祖馮子興在元代就受封萬戶侯,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認為地方上的元代漢人士侯大族是大明治理的阻礙,于是強迫大族分家。
馮士衡的先祖馮思忠被朱元璋親筆編入軍戶,遷居遼東。不過馮家的家底太厚了,馮思忠能寫會算,在遼東一番經營便成了軍官,三代人以后已經成為廣寧望族,第四代馮裕回到山東科舉,當到貴州右布政使。
馮家從此之后又遷回山東居住,不過為了方便科舉,馮家一直將戶籍掛在廣寧衛。
朱元璋時期分化馮家的打算完全落空,臨朐馮家如今不光是重興,甚至代代有進士,比起元末還要強盛,已成為濰坊四大家族之首。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