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報們又是說一半隱瞞一半的科普,引導遼東文人對王文龍產生誤解。
更有甚者還造了遼東特色的謠言,說高宷和高淮都姓高,其實乃是親兄弟。王文龍之所以能來遼東,就是因為他在福建伺候過的收稅太監高宷對他極為重視,死之前寫了封信,把王文龍推薦給他的弟弟高淮。
倒也有一些遼東報紙在維護王文龍的名聲。
王文龍千里迢迢跑到遼東來挖掘古物,證明了遼東上古就是中華文明之地,又在甲骨文研究會上幫助東人破除內地人對他們的鄙視,遼東學子能夠有去順天參加鄉試的名額也是和王文龍的爭取離不開關系如此種種,真的了解王文龍作為的遼東讀書人,對于王文龍還是十分尊重的。
一些由文人控制的媒體,金山衛、復州的幾家報紙,都在不遺余力地為王文龍辟謠。
但是這些報紙的影響力太有限了,跟鋪天蓋地的造謠比起來,也就是聊勝于無的作用。
外國出身、太監幕僚、倭寇女婿、造謠牟利、詆毀圣賢也就十幾天時間,王文龍腦袋上已經被扣了一串罪名。
一時間,王文龍怎么在幾年間,從一個兩手空空的海外歸客,混到名揚天下的名士、家資鉅萬的六品官的故事,在遼東傳的人盡皆知。
王文龍看到這鋪天蓋地的報道都懵了,哪怕他做了些輿論反擊,但在對方的強大宣傳力面前瞬間就敗下陣來。
毛文龍看得心急,就連佟養真都跑到皮島上來詢問王文龍如何是好?
這么大規模的攻擊,肯定是有人指使的,王文龍稍稍梳理一下事情的始末就明白了。
只看最開始挑動此事的報刊全都是直屬遼東巡撫衙門、遼東總兵衙門的媒體,就知道這事情背后肯定是守城派在主導。
人家在遼東的影響力根本不是王文龍可比的,王文龍也只能先回金城再想辦法。
而無數不明真相的遼東百姓則被卷進來,看著王文龍的故事連連感嘆,他那三出被追捧的抗戰戲熱度驟降,甚至不少百姓相信了王文龍真的和太監勾結,對于王文龍提出的觀點也全采防備的態度,真的開始懷疑是不是不應該守住六堡。
只能說高淮在遼東太招人恨了,守城派把王文龍跟他綁在一起,造謠效果直接翻倍。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