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專門拿來與建陽討論的。”
王文龍道:“這么多,看也看上半天,不如稚繩在我家暫住,方便討論事情。”
孫承宗卻搖頭道:“我在京中有租房,住在建陽家中不合法令。”
王文龍一愣,半年前他還在孫承宗的宅子里借助了挺長時間,那時孫承宗全然沒有理會法律的意思。
孫承宗見王文龍的表情,一笑道:“我下個月要上一封勸諫的折子,專講為政不德以致水災之事。”
王文龍一下就明白了,這種折子一個人寫沒用,必然背后有政治力量的支持,孫承宗只是一個站出來起頭的人物,至于背后的政治力量是誰?自然是東林黨人。
想想歷史,孫承宗的確是在萬歷三十五年左右投了東林,不過此時孫承宗還不出挑,幫東鄰上了幾分折子之后,好像就被排擠的告假回鄉了。
“算了,不談這些骯臟事。”孫承宗喪氣說道。
他過去也想當一個純臣,但翰林散館兩年多,終于發現在此時的朝廷不投靠反派勢力,那就注定一輩子靠邊站,什么經世濟民、匡扶天下,想都不用想。最終也只能投靠了東林黨。這次上書也是他第一次為黨派做事,要靠附會天變爭取黨派利益,讓孫承宗心中覺得頗為羞恥。
他道:“建陽是因為守邊守城之爭而被遼東官場攻擊的,前段時間我也正在研究建陽所說的守遼之事。放棄寬甸六堡斷不可取,正如建陽所言,分析女真人幾年之間的動作,努爾哈赤的野心甚大,吃下寬甸六堡,只會加速他的勢力擴張,結果便是更快的入侵遼東。”
“我也正是如此想法,”王文龍感嘆道,“可嘆如此簡單的事情,居然只因為遼東官場意見一致,朝廷上下便真有不少人以為應該放棄寬甸,實在是盲聽盲信,一廂情愿。”
孫承宗指著那一筐手稿道:“這些都是我關于遼東守戰之策的分析,建陽你看看有無道理。”
王文龍立刻翻看,孫承宗寫出的遼東防守之策基本就是之前王文龍和孫承宗所討論的內容,只不過孫承宗花費時間翻閱資料,仔細思考,寫得更加詳細完備,最后的結果基本便是歷史上明末遼東的大防御策略。
孫承宗文中解釋了打防御戰的根本原因:大明邊軍的進攻能力不強,依靠關內源源不斷的物資輸送進行防守反而能夠發揮優勢。
所以遼東軍事應該以守為主、以戰為輔,而防守的核心則是三道防線。
守衛遼西走廊山海關一線的關寧錦防線;守衛遼東核心區的開鐵防線;可攻可守的東江鎮皮島防線。
防守的目的是防止女真人經遼西走廊入關,限制女真人在關外的活動空間,避女真壯大之鋒芒。胡虜無百年之運,只要女真人不能夠占領遼東大城建立王庭,等個一兩代人時間,女真就會像蒙古的諸王公一樣自行分裂。
王文龍看著孫承宗的分析,暗暗點頭。
此為國士之論!
這三道防線的打法慫嗎?慫到極點。但現實情況就是孫承宗的這套防守方法,在歷史上確實擋住了女真人幾十年時間。也是歷史上大明唯一證明有效的對抗女真人的方法。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