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衍見狀,便向崔平拱手輯禮,感激崔平言語之中的指點。
“多謝崔大人肺腑之言,白衍定銘記。”
白衍說道。
崔平拱手回禮。
白衍禮畢后,便朝著遠處的宦官走去,隨后跟著宦官,進入王宮之中。
洛陽王宮內。
白衍一邊跟著宦官往前走,一邊看著沿路之中,這座規模同樣浩大的王宮模樣。
作為曾經周王室的宮殿,這座攻地沿途不管地磚還是一個個階梯,都充斥著濃濃的歷史韻味,遠處那宮殿下,一個個巨大無比的木梁,凋刻著屬于曾經周王室的圖桉。
而來到一個個臺階上,看著遠處臺階放置著的鼎。
白衍清楚那些鼎都是普通的鼎,并非曾經秦武王舉的九鼎,如今九鼎在秦國雍城,秦國王室祭天時所用,怎么可能會在這里。
“將軍,這里”
前面帶路的宦官,帶著白衍繞過大殿,朝著大殿后的偏殿走去。
片刻后。
在洛陽王宮內的一個古樸的書房外,宦官方才止步。
見狀,白衍感激的對帶路的宦官拱手輯禮,隨后看著宦官回禮后,轉身離去。
白衍望著眼前的書房,脫下腳上穿著的布鞋。
書房內。
白衍很快便見到嬴政。
不過讓白衍意外的是,此刻并沒有如同想象之中,嬴政在鄭夫人的美人鄉內,而是在木桌后,著竹簡。
“微臣白衍,拜見王上”
白衍上前,對著嬴政行禮。
嬴政看著竹簡。
“免禮白衍,前來求見寡人,所謂何事”
嬴政話音落下后,把手中方才看完的竹簡放到一旁,伸手拿起另一卷竹簡,緩緩打開。
“王上,明日離開洛陽,前往邯鄲,微臣聞言,中牟城自古詩歌,天下一絕,中牟女子無一不善歌舞,烈候好音之事更是名傳天下,故,微臣特請王上準許微臣獨自先行前去中牟城,為王上尋訪民間。”
白衍拱手說道。
楊端和老將軍或許無論如何都想不到,白衍從始至終,都不是來勸嬴政止步,而是請求先離開洛陽。
在白衍的這句話之中,中牟城的百姓善于樂曲,這番話的確不假。
烈候好音也確有其事
當初三家分晉的那段時間,趙國幾乎每一位繼位的諸侯,都會因為繼位的事情,而發生內亂。
其中趙獻侯,便是在一波三折后繼位。
在趙獻侯繼位后,為了避免代地、晉陽這兩個地方錯從復雜的關系,便把都城從代地,遷到中牟城。
所以在三家分晉之前,中牟還是趙人的都城。
當時中牟城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不管是文化還是貿易,都無比繁榮,在當時,天下百花齊放,各地都有各地的民風習俗,中牟城內的百姓不喜戰事,唯愛詩歌、舞曲。
也是如此,才導致在趙獻侯之后的趙烈侯,從小便接觸詩歌,并且長大后只能用癡迷來形容。
為此還想要封賞兩位教導詩歌的恩師,百里封地
幸好被趙國大臣阻攔。
這便是烈候好音的故事由來。
書房內。
嬴政聽到白衍的話,表情露出一絲意外。
“寡人還以為,此行你是來勸寡人滯留洛陽。”
嬴政說道。
說完后,嬴政一邊拿著竹簡,一邊抬頭看向白衍一眼。
此刻嬴政看向白衍的眼神,浮現一絲笑意。
繼當初讓白衍任命上郡高奴城守,以及秦國大軍副將之后,此行前往邯鄲,便是嬴政給白衍的第三個考驗。
贏侃對白衍有頗詞的事情,嬴政自然已經聽說。
對此白衍倒是沒有怪罪白衍,畢竟在那足矣讓贏侃不耐的諸多繁瑣小事背后,嬴政作為秦王,卻能看到白衍那小心翼翼的背后,代表著的是,比任何人都要盡心盡責。
一路上的聽聞,甚至對于贏侃的不滿,嬴政雖然不說,但不代表看不到。
也是如此,方才白衍前來求見,嬴政第一時間便知曉,白衍的目的。
不過眼下沒有聽見白衍提及,嬴政倒是意外。
嬴政自然也聽得出,白衍言語之中,那去民間打探消息應當是假,去探查消息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