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當看著這樣的鐵甲秦卒,秦軍至少有數百人,楚軍所有人都有些絕望。
遠處,在擁有無數楚軍精銳保護下的項燕,以及其他楚國將軍,自然也都看到這一幕,然而即使是他們這些楚國將軍,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對秦軍的鐵甲,依舊是束手無策。
站在戰車上。
年老的項燕,當望著秦軍中,出現鐵甲士卒時,項燕眼中滿是憤恨、不甘。
作為楚軍的主將,項燕何嘗不知道,一副鐵甲,一個鐵甲力士出現在戰場上,影響到底有多大,而數量多起來,毫不夸張的說,能夠影響整個戰場的勝負。
從年少之時,項燕便想著能有朝一日,麾下的楚國大軍中,也有能一支初具規模,并且全都是穿戴鐵甲的楚國士卒。
可即便到如今,項燕這個愿望,都并未實現。
楚國先丟宛城,這個以鐵礦聲譽天下,不弱邯鄲冶鐵山的重地,而后就是楚國偶有盛產少許鐵礦的地方,也都在各個大族手里,但凡向楚王提及鐵甲,但凡觸及那些士族的一絲利益,那些士族的族人,便動用關系、人脈,勢要不死不休。
最后連楚王都覺得,鐵甲耗損巨大,不了了之。
楚國疆域千里,兵甲百萬,曾經疆域一度超過晉國,可晉分三家之后,連魏國都有魏武卒,唯有楚國,僅有吳起之時,曾有念想,而隨著吳起之死,再也無人提及。
“楚亡,絕非一時之失絕非一戰之敗”
項燕滿是復雜的嘆息道。
直到此時,當看到白衍能調動出數百鐵甲力士,項燕似乎再次明悟過來,楚國的滅亡,其根,在何處。
昌平君早已在暗地里與楚國合謀,而在叛秦前,昌平君作為秦國右丞相,主政秦國朝事,昌文君身為秦國將軍,統領秦軍,這二人都從未提及過,嬴政暗地里籌備鐵甲力士,那僅有一個可能。
白衍在趙國滅亡后,便一直在暗地里籌備,并且這件事情,一直隱瞞,為的,便是攻打楚國,出其不意。
眼下,距離趙國亡國,不過四年
想到這里,項燕目光望著那些在戰場上,不斷砍殺楚軍精銳的秦軍鐵甲伍卒。
秦孝公擁商鞅、秦惠文王擁張儀,秦武王擁甘茂,秦昭襄王擁魏冉、范雎、白起、如今秦王嬴政,有尉繚、姚賈、王翦、白衍
一個個秦王都坐擁社稷之臣,一代代秦王麾下,都乃大才名將。
“天意在秦”
恍然間,項燕看著四周的戰場,老臉上的雙眼,微微露出一抹疑惑,一絲猜疑。
秦國代代君王,皆有社稷大臣,君王之間,強國以拓土,一代代皆是如此,這不禁讓項燕浮現昔日那些傳言,那些隨著九州鼎一起出現的傳言。
戰場上。
殺戮依舊在繼續。
秦軍士卒隨著鐵甲營的出現,優勢逐漸慢慢呈現,而楚軍士卒拼了命與秦軍廝殺,用一個又一個的人命去換秦軍鐵甲力士的命,依舊難以抵擋秦軍的進攻。
盡管有鐵甲秦卒力竭,殺死數不清的楚軍精銳后,在混亂的戰場中,被楚卒合力擊倒,最終死在楚卒劍下,可最終鐵甲士卒殺死的楚卒精銳,對楚軍來說,依舊是巨大的損失,反觀秦軍卻可以騰出更多力量,合力殺向其他楚卒。
特別是在戰場上,看到那些楚國將軍、將領,一個個秦軍將領、秦軍士卒,可都記得在符離塞時所受到的屈辱。
千百年后,憤怒都會讓人失去理智,怒而忘死殺人,而在如今這個士可殺不可辱的世道,昔日楚將的羞辱,讓所有秦軍將領,秦國士卒,可恨得咬牙切齒。
故而在戰場上,秦軍將士紛紛舍身望死,手持兵戈、秦劍,全都殺向那些楚國將軍,哪怕楚國將軍皆有親信護衛。
在混亂的情況下,很多往日在塞外叫囂的一個個楚國將軍,手持利劍砍殺間,突然被拉下戰馬,或者直接戰馬被砍傷,衰落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