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寧送走漢武帝,心中有些溫暖。
自從娘親走后,就再也沒長輩對他這么好過,他很幸運,遇到了衛青,遇到了漢武帝。
兩個人都是位高權重,卻都對自己愛護有加。
不管怎么樣,也需要替漢武帝想一想,不管后人怎么評價他,最起碼現在衛寧覺得他很好。
天子缺錢我有什么辦法能幫他在國家層面增加稅收呢
衛寧坐在書房內沉思,一時間也沒好的想法。
這兩天驛站生意開始正式投入,衛寧期間召見過田忠和趙策一次。
他需要先掌握一下各地的經濟情況。
衛寧很少外出,活動范圍僅僅是藍田、長安和定襄。
這三地的物價經濟水平他是知曉的,也熟稔于心,其他地方他就不得而知。
衛寧需要田忠和趙策,收集各地各行業的收入情況、消費情況、各商業物品的物價等等。
這可以方便他直觀的了解大漢,士大夫們從來都不重視這些細小的事,他們重視的是如何實現王朝大治,如何勸諫君主仁政。
這些對衛寧來說都太假大空了。
趙策和田忠的辦事能力都很可靠,效率也高,尤其田忠,這讓衛寧更加欣慰。
當初收攏田忠為己用是個無比正確的決策。
僅僅不到五天時間,田忠已經將一份粗略的各地經濟情況匯總給衛寧。
春二月,天氣稍稍變暖。
衛寧坐在侯府書房內認真的看著田忠送來的地方經濟情況。
起初他只是為了簡單了解各地經濟情況,好便于他隨時調整驛站的基礎價格。
但看著看著,衛寧眉宇卻忽然蹙了起來。
他發現越各地物價十分不平衡,譬如醋在長安僅僅賣五錢三厘一斗,但到了新鄭等地,卻要賣到五錢八厘,越是到北方越是夸張,有些地區甚至賣到了八錢九厘。
各地區不同,原材料的獲取自然也不同,價格高低不同其實可以理解,但差一點半點沒問題,這實在差的太多了。
長安是富饒地區,價格便宜沒問題,但新鄭等地都在關中,也不算偏遠,為啥價格會被抬這么高
衛寧命人去召了田忠過來,問田忠原因。
田忠嗨了一聲,對衛寧道“衛侯爺,額一開始也不曉得這同一件東西在不同地方會差別這么大。”
“你真厲害,要不是你讓額去收集這些,額都發現不了。”
他多少也算跨入低層權貴階級,對物價自然不會如此敏感。
還是衛寧讓他收集物價他才知曉這里面貓膩這么大。
“額后面查了原因,說也簡單,地方物價的高低,全都是商人們自己決定的呀。”
“看他們心情。”
衛寧瞪大眼睛,一臉驚愕的看著田忠“啊”
田忠點頭“是哇,就是這樣,假不了。”
市場調節在漢朝還沒出現,最起碼現在還沒出現。
起初衛寧以為物價的高低是根據地方的富饒和貧窮程度以及物品取得的難易程度、成本等因數決定。
他是怎么也沒想到各地的物價高低,居然是根據商人的心情。
這太荒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