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也不多,總共五百多斤肉,算個整數,才兩百塊錢。
這可比去市場上買劃算多了。
蘇明哲把臘肉卸下來,又和趕過來的王泉,把機器裝上雪橇,連忙朝著白牙山趕去。
白牙山村的老少爺們對這兩臺機器,算是翹首期盼,已經等待多時了。
早在半個多月前,蘇明哲就和大家說,準備給村里弄上幾臺機器,辦個白牙山集體作坊,旨在幫助村里脫貧致富。
集體所有權的企業、作坊,在建立公社制度的時候,已經有了。
結果,好事多磨。
拖拖拉拉半個月,蘇明哲才把機器拉回來。
老村長看到兩臺機器的時候,眼圈都開始泛紅了
“蘇知青,作坊已經建好了,您來檢查一下吧”
經過小半年的相處,蘇明哲為白牙山村付出了多少,別人不清楚,老村長是了解得一清二楚。
所以,在老村長心里,蘇明哲的形象越來越偉大,和他說話的語氣也越來越尊敬。
當蘇明哲有什么主意,有什么想法時,老村長也都會無條件的服從。
白牙山小作坊,一共三間木屋,就在白牙山村糧庫院子里。
白牙山村糧庫并不大,一共五個糧倉,占地不過十畝地,一年到頭也用不了多長時間。
基本上都是在入冬前后,收割的莊稼都會暫時存放在糧庫內。
但是在入冬后,里面的糧食就會按照工分,分給各家各戶。
白牙山靠近山區,地少人少,不需要向上面交公糧。
可以說,這一座糧庫一年到頭,能被使用的天數,也就是莊稼收割的這一個月的時間罷了。
被蘇明哲選擇的小作坊地址,在糧庫院子里面。
眾人把兩臺機器抬進小作坊里面,然后看著蘇明哲安裝調試。
不多時,隨著柴油發電機發出噸、噸、噸的響聲,粉碎機也緊隨其后,發出了嗡嗡的轟鳴聲。
“把枯樹枝,碎木頭都搬過來。”
蘇明哲確認機器正常運轉后,連忙指揮著幾個壯勞力,開始朝著傳送帶上,傾倒早就弄成碎塊的爛木頭、枯樹枝。
隨著咯嘣、咯嘣,霹靂、隆冬的亂響,出料口很快就有黑灰色的木頭碎末被排泄出來。
蘇明哲撿起碎末,用手指頭搓了一下,感覺其中的細膩粉碎程度,露出了滿意笑容。
旁邊一直觀察的老村長見狀,頓時也笑了起來
“蘇知青,這些東西能種出那種菌菇吧”
“肯定能,不過,我們要多試驗一下,爭取找到最佳種植周期。”
蘇明哲笑了笑,隨即就讓大家全力開工,把早就準備好的幾十方碎木塊,一口氣全都粉碎成渣。
菌菇種植,說難也難,最重要的是一個適宜環境,也就是溫暖濕潤、陰暗通風的環境。
白牙山這里環境真是再適合不過了。
當然了,現在是冬天,想要進行菌菇種植還需要弄一些暖室出來才行。
不管種植培育進度如何緩慢,白牙山的菌菇種植試驗基地,在這個冬天算是成立起來了。